首頁 > 路橋資訊 > 正文
345.6米!探秘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主塔封頂?shù)谋澈蠊适?/div>
2024-05-24 來源:中鐵大橋院 

  5月22日上午,由中鐵大橋院設計、中鐵大橋局施工的巢馬城際鐵路全線控制性工程,世界首座雙主跨超千米的三塔斜拉橋、世界最長聯(lián)鋼桁梁斜拉橋——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主塔成功封頂,標志著大橋項目工程建設關鍵性施工節(jié)點再獲突破。之后,大橋中塔將全面進入主梁懸臂架設及斜拉索安裝施工階段。

  揭密一

  如何確保“搭積木”結果安全又穩(wěn)固?

  “今天完成封頂?shù)氖?號墩索塔,為大橋中塔柱,塔高345.6米,相當于115層樓高,是世界最高鋼-混混合塔。此前,該橋3號墩邊塔和5號墩邊塔,已分別于2023年8月份和2024年1月份完成封頂。”中鐵大橋院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項目總體羅扣介紹,為解決斜拉索錨固區(qū)超高混凝土泵送、澆筑、養(yǎng)護等施工難題,節(jié)省施工工期,這三座主塔均為“大節(jié)段鋼-混混合橋塔”形式,其中4號墩采用空間三角形結構,為四肢空間橋塔,縱橫向均為A型,上塔柱斜拉索錨固區(qū)采用鋼結構,高118.5米,混凝土結構為223.5米,鋼-混結合段高3米,工程量相當于兩邊塔的總和。

  通過以往大橋封頂新聞視頻,似乎讓不少人都覺得,“封頂”就如同“搭積木”一樣,用一臺起重機將塔冠吊裝上去就完成了,其實不然。

  “封頂原理如同‘搭積木’,但實際過程卻比‘搭積木’要難得多。尤其是如何保證結構安全,是我們在前期設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據羅扣介紹,4號墩鋼塔采用大節(jié)段整體制造、運輸和安裝,節(jié)段之間采用現(xiàn)場栓焊組合連接方案,共分39個吊裝節(jié)段,單節(jié)鋼塔最大重量為482.7噸,此次封頂?shù)乃诟?.5米,重98.5噸。其中,中塔鋼塔截面形狀復雜,特別在位于四塔肢合為一塔肢的焊接處,其結構受力及構造相對更為復雜;為保證結構安全,設計團隊圍繞鋼塔合理構造及索塔錨固受力性能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從而有效解決了鋼塔整體及局部受力的問題。

  不僅如此,針對鋼混結合段這一重要內力傳遞關鍵節(jié)點,設計團隊還開展了鋼-混凝土混合接頭受力性能及試驗研究,一方面通過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分析、結合縮尺模型試驗,摸清結合段內力傳遞路徑,以保證結合段受力安全;另一方面聯(lián)合高校、鋼塔制造廠,進行了超高大截面鋼橋塔焊接變形規(guī)律與控制關鍵技術研究,首次針對鋼橋塔空間復雜結構開展模型試驗,成功解決了大橋超高大截面鋼塔節(jié)段制造、拼裝、高空焊接等建造過程中的變形控制的難題。

  探秘二:

  如何推動“搭積木”過程簡單又方便?

  俗話說,“欲行其事,先利其器”。若要實現(xiàn)橋梁綠色建造和智能建造,必須推動橋梁施工建造“模塊大型化”發(fā)展,也必須得有與之匹配的建橋裝備。

  “這一次成功封頂?shù)谋澈?,離不開我們‘建橋神器’的助攻。”

  羅扣所說的“建橋神器”指的是專為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量身定制,全球目前最大塔式起重機“徐工XGT15000-600S”。

  時間追溯到2019年,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進入初步設計階段。

  按設計要求,大橋鋼塔單塊最重超過400噸,吊高要求達350米,彼時,國內目前沒有一座塔式起重機能夠承載此任務。面對困難,設計和施工團隊沒有退縮。就像60多年前,為建設南京長江大橋,大橋院與大橋局聯(lián)合鞍鋼研制出了被譽為“爭氣鋼”的16Mn橋梁新鋼種一樣。這一次,建設團隊與國內工程機械的龍頭企業(yè)徐工集團,決心共同研發(fā)新的施工裝備。

  歷經3年研制,2022年6月2日,“XGT15000-600S”塔機正式交付,成功實現(xiàn)了1.25倍動載起吊750噸目標,不僅刷新了塔機吊載世界紀錄,使中國塔機在全球行業(yè)領域取得了主動權與話語權,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yè)在全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也極大推進了“中國橋梁”整個行業(yè)的未來發(fā)展。

  正如中鐵大橋院黨委書記、董事長黃燕慶指出:“創(chuàng)新鏈是產業(yè)鏈發(fā)展的動力之源,產業(yè)鏈是創(chuàng)新鏈發(fā)展的落腳點。引導創(chuàng)新資源與產業(yè)需求高效對接,帶動更多橋梁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邁向市場化,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深度融合。中鐵大橋院,責無旁貸。”

  探秘三:

  如何讓“搭積木”過程精準到“毫米級”?

  “對于一座大橋,保證其結構安全,僅憑理論和計算還遠遠不夠,施工建造質量也很關鍵。但如何保障‘設計’和‘施工’無縫對接,把‘圖紙’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異盡可能降到最低,施工監(jiān)控則能起到決定性作用。”中鐵大橋院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施工監(jiān)控負責人嚴和仲介紹。

  主塔,作為斜拉橋的重中之重部位,如同“主心骨”,連接著塔索與主梁,承載著橋梁的“靈魂”。為了滿足航道通航要求,主塔高聳345.6米,相當于115層樓高。從“破土而出”到“凌空而建”,這座高達345.6米的擎天巨柱,施工過程雖如“搭積木”一般,但每提升一米都是一次更高難度的挑戰(zhàn),尤其進行大塊模板的拼裝及線形控制,堪比“空中繡花”。

  并且,由于大橋主塔為空間四塔肢“A型”塔,屬于混凝土塔與純鋼塔結合,鋼塔柱體量大、構造復雜,加上受風、溫度、施工機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主塔在合龍時如何確保四塔肢間的精準對接,成為了一個技術難題。為此,在鋼塔首節(jié)段上安裝了高精度的三向調整系統(tǒng)和定位桁架,并設置了臨時鎖定裝置,以保證在溫度恒定的工況時可進行高精度測量。

  “針對線形控制,鋼塔節(jié)段制造精度至關重要。”嚴和仲表示,由于鋼塔架設是再現(xiàn)工廠制造精度的過程,橋位現(xiàn)場安裝過程中出現(xiàn)誤差調整手段有限且調整量較小。因此,不僅要加強現(xiàn)場安裝線形的控制,確保節(jié)段之間的完全匹配。更在廠內對制造線形進行了嚴格的監(jiān)測和控制,特別是鋼錨箱和索導管等關鍵部件的定位復測,幾何尺寸精確到毫米級,空間角度精確到“秒級”。

  為實現(xiàn)智能化發(fā)展、精細化控制、標準化建設和現(xiàn)代化管理的目標。施工監(jiān)控團隊通過搭建“智控”平臺,利用數(shù)據分析來輔助人工決策,從而顯著提高大橋建造過程的精準控制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同時,結合本橋結構和施工特點,在主塔施工全過程,施工監(jiān)控團隊除了緊密跟蹤現(xiàn)場施工動態(tài),在每個關鍵節(jié)點實施前,都會對施工方進行監(jiān)控技術交底,并通過自主研發(fā)的橋通軟件建立主塔計算模型,實現(xiàn)全過程的精細化主動控制,最終在各方的緊密協(xié)作配合下,推動4號墩主塔順利封頂,傾斜度偏差優(yōu)于塔高的1/8000。

  封頂結束后,橋隧技術公司黨委書記孫英杰表示:“作為省級‘專精特新’企業(yè),我們緊跟市場需求,主動創(chuàng)新引領,不斷淬煉核心技術,把‘智能+專業(yè)’新質生產力作為橋隧智慧大腦的切入口和著力點,打造一流的橋隧監(jiān)控監(jiān)測團隊,為橋隧的智能建造和智慧運維保駕護航。”

  探秘四:

  如何讓大橋結構之美與文化之美“美美與共”?

  站在施工棧道,抬頭仰望,蔚藍的天空下,碧波蕩漾的大江之上,三座“A型”白色主塔高聳入云,如同三個巨型“人”字,巍然屹立在天地之間。兩側婆娑的綠樹、清澈的江水,熱火朝天的大橋建設現(xiàn)場,渾然一體,好一幅昂揚奮進的夏日畫卷!

  “橋梁景觀設計首先要滿足結構受力要求,這是我們做景觀設計的前提和準則。”余璐介紹,為便于拉索錨固,國內“三索面”斜拉橋基本采用橋面以上為倒Y形的主塔。

  按老式常規(guī),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原本也可采用常規(guī)“倒Y形”主塔。然而,考慮到以往基本所有三索面大跨斜拉橋均采用“倒Y型”主塔的方式,在設計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時,有業(yè)主提出,“在滿足斜拉索錨固前提下,有沒有采取其他造型的可能性?”

  通過反復計算和琢磨,設計團隊采用“A型”主塔,既可滿足三索面斜拉索錨固的需要,還能通過塔柱截面由塔底至塔頂逐漸收縮,削減橋塔龐大體量,使橋梁在環(huán)境中不致于太過突出。該設計不僅得到了專家和業(yè)主的一致好評,還獲得了外觀設計專利。

  不止致力于滿足“結構之美”,為了使大橋之美與周邊環(huán)境之美、文化之美更好“美美與共”,設計團隊還深度借鑒融合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中華民族精神。

  例如,在設計中,將橋塔底端橫橋向進行水平連接,通過加強全橋整體性,強化山峰景觀意向,讓人們擁有了“站在不同位置,感官不一樣”的視覺效果。除此之外,還刻意將該橋與附近相隔2.3公里的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主塔造型達成“遙相呼應”的作用。在設計團隊看來,這兩座大橋,一老一新,分別代表了時間的過去與未來,也同時彰顯了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因此,我們要在設計中,既強調尊重和傳承歷史文化,又能充分體現(xiàn)和凸顯現(xiàn)代創(chuàng)新精神,以此表明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

  作為這座大橋的“美容師”,余璐毫不吝嗇對馬鞍山當?shù)赜凭梦幕z產與深厚文化底蘊的贊美和希望。她表示:“在這里,山、水、橋、人成為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整體,橋梁成為代表地區(qū)文化符號的地標性建筑,使得自然、人文、歷史得以交融;象征著馬鞍山的未來,天將更藍、山將更秀、水將更清、橋將更美,經濟將更繁榮、人民將更富裕、社會將更和諧。”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