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橋形式多種多樣,加上不同地域文化和不同時代印記,賦予了古橋豐富的文化特征。在四川眾多的古鎮(zhèn)中,古橋是不可或缺的景觀,甚至成為古鎮(zhèn)的標志和風景的焦點。
平樂雙橋 南方絲路起天府
天府是成都平原的胎記,是水利灌溉下農耕富庶的范例。今天,最能展示天府記憶的古鎮(zhèn)可能首推平樂。作為南方絲綢之路西出成都的第一站,繼續(xù)前行就開始翻山越嶺,遠離了天府的富庶,頗有些“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同感。如今的平樂,最有代表性的景觀,就是一江分三水的水景和古鎮(zhèn)上下的兩座橋梁。
白沫江水進入古鎮(zhèn)前在黃金堰一分為三,按中國古代風水說法,河流進古鎮(zhèn)后的出口稱為下水口,水象征財富,下水口應有重要建筑(橋或者塔)鎖住,才能防止財氣外流。平樂的樂善橋就是風水意義上的鎮(zhèn)橋。
樂善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1年),由鄉(xiāng)賢周潼宣、張大賓等人出資修建。七年采石,到竣工整整花了十年時間。橋分七孔,為桃形,總長120米,高16.6米,寬10米,是四川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稱為“邛南第一橋”。紅砂石的橋身與江邊的百年古榕樹組成了平樂的標志性景觀。
樂善橋的橋墩異常堅固,呈船形朝向上游,客觀上利于泄洪,減輕洪水對橋的沖擊,從而保護橋梁。文化上具有鎮(zhèn)水意愿,民間認為在河上架橋是對水神或水妖的挑戰(zhàn),因為有了橋,水妖們將不再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人畜作為犧牲,因而興風作浪。為了鎮(zhèn)殺水妖,將橋墩砌成船形,上面壓著重石,寓意消除水患,財富平安。樂善橋的“樂善”之舉方便了交通,橋頭兩側的居民倚橋而市,成為繁忙的商業(yè)空間和重要的旅游景點。
上里古橋 茶馬古驛水墨意
上里的地名與交通有關,道路以“里”記,翻開地圖你就會發(fā)現,上里古鎮(zhèn)距離雅安、蘆山、名山和邛崍的距離基本相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兩條重要的古道交通線均從上里穿過,并且是從成都平原出發(fā),翻過龍門山后的第一個驛站,自然商賈云集,場鎮(zhèn)興旺,上里、中里、下里,層層遞進。 中國橋梁網(m.techno-d.com.cn)
因為隴西河的環(huán)繞,上里的橋很多,隱約有些江南水鄉(xiāng)的風韻。但是,上里的橋不像江南的風雅凝重,而是在山野中透出清新自然的氣息。
入口的三座石板橋相隔不遠,平行排列,似乎有些多余,短短的幾十米河道,有一座橋足矣。但仔細觀察,三座橋的高度明顯不同,原來是河道的水位隨季節(jié)變遷,考慮枯水期和洪水期的差別,分別設計低水位、中水位和高水位的平橋,保證進出通暢,人們感嘆景致的錯落美感,其實就是最平實的功能需求。最高的平橋與下穿的河街也是這種需要,被人們盛贊為早期的“立交橋”。如今,時間的變遷把這種功能性的石板橋變得頗有魅力,相互觀景的游客紛紛入鏡,構成了人畫交融的迷人情景。
上里最有名的橋是鎮(zhèn)外的二仙橋,橋的傳說并不離奇,大意是魯班化身為神仙或者天上下凡的仙人解決人們修橋的難題。古橋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屬單孔大跨度古橋,高聳的橋身的確讓人產生疑問,如何用天然的石塊砌成如此優(yōu)美的弧線,寧愿相信是仙人所為。橋上長滿青苔和藤蔓,蒼老中真蘊涵著隱約的仙氣。登橋瞭望,合圍在古鎮(zhèn)外的山頭構成了十八羅漢拜觀音的吉相,佛道之間,人神之間,也許通過這座仙橋得以溝通,保佑著驛站上奔波辛勞的行商坐賈。
上里古橋好似一種情感的分界線,再往前走,橫斷山區(qū)的高山峽谷難有如此魅力的橋水風情,也許等待商客們的是險象的絕壁或者波濤上跨江溜索。多少財富的通達,情緣的注定,終點的遙想和孤獨的背影,都在上里古橋的聚合離別中綻放出美麗的哀愁。
茶馬古驛,水墨上里,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