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況
湛江海灣大橋位于粵西雷州半島東北側,大橋全長3981m ,主橋主跨480m混合梁斜拉橋(圖1)。

圖1:湛江海灣大橋全景
橋址所處湛江海灣,瀕臨南海,橋位處海面寬2.5km,最大水深20m,具有10m等深線的距離寬約800m。潮流占絕對主導地位,為往復流。橋址區(qū)為第四系地層所覆蓋,基巖埋深達250m。湛江地處南亞熱帶,屬季風氣候,夏秋常有熱帶氣旋侵襲,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年平均氣溫23.1℃,年平均降水量1534.6mm。
大橋采用一級公路兼顧城市快速道路標準,設計速度80km/h,雙向四車道,遠期考慮六車道劃線;通航標準:通航船舶等級50000t級散貨海輪,通航凈高48m,凈寬不小于400m;設計風速:45.1m/s(10m高10分鐘百年一遇平均最大風速);地震烈度:7度,按8度設防。
2.主橋結構
主橋設計應解決所面臨的強風、強震及湛江特有地層軟基等問題,經多方案技術、經濟比較,跨越主航道采用主跨480m雙塔雙索面混合梁斜拉橋,其跨徑組成為180+480+180m,其中180m邊跨又分為60+120m兩個小跨,成為五跨連續(xù)結構全長840m(圖2),橋面寬28.5m,主梁為混合梁,流線型閉合式箱梁,梁高3.0m,其中每側邊跨61.8m為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剩余761.4m為鋼箱梁;塔梁交叉處及各墩墩頂均設置縱向大位移量活動支座,為了抵抗縱橋向地震作用,在塔梁交叉處梁底設有STU抗震支座;鋼箱梁橋面鋪裝采用5cm環(huán)氧瀝青混凝土,混凝土橋面鋪裝采用7cm改性瀝青混凝土。

圖2 總體布置(單位:cm)
?。?)塔墩基礎
主塔墩(47、48號墩)(圖3)基礎設計既要滿足結構自身受力需要,又要能抵抗50000t 級散貨船舶撞擊力的作用。根據船舶撞擊力及防撞方案研究報告,塔墩基礎最大正撞擊力為84MN,經防撞裝置消能后撞擊力降低至63.2MN。本橋兩個塔墩基礎均采用31根直徑2.5~2.9m變截面鉆孔摩擦樁基礎,樁長分別為104m(47號墩)及100m(48號墩)。承臺平面為尖端型,端部倒圓,厚6.5m。

圖3:塔墩基礎圖

圖4 主墩柔性消能防撞設施
塔墩采用浮式消能防撞設施(圖4),該設施沿承臺周邊布置,外形輪廓長62m,寬43m,高10m,單側壁厚6.5m。防撞設施主體外面還設置消能箱,并系圓筒形橡膠件。本橋防撞設施通過退縮、轉向的方式不僅可以削弱船舶撞擊的能量,保護橋墩,而且對船舶和防撞設施本身都可起到保護作用。
(2)主塔
主塔采用大半徑曲線形鋼筋混凝土塔柱(圖5),單箱單室截面,C50混凝土。塔高155.11m,橋面以上塔高103m。中、上塔柱呈曲線形,內外曲線均為曲率相同的圓曲線,半徑360m,圓心分別位于相應曲線頂端的平面內,這樣處理,實現塔柱截面尺寸的逐漸變化,適應結構內力的需要,又方便施工。橫橋向曲線形兩塔柱在頂端微合,中間以弧形板連接。上、下圓弧均與塔柱內側曲線相切。塔柱截面外輪廓縱橫向尺寸從頂部的6.0m×3.2m逐漸過渡至塔根的8.0m×8.0m,截面壁厚0.7m~1.3m。

圖5 主塔
為了承受中、下塔柱反向在橫梁內產生的拉力,在橫梁內配置19Φs 15.24mm預應力鋼絞線。斜拉索錨固在主塔錨固區(qū)塔柱內壁的鋸齒塊上,為了克服斜拉索的水平分力在錨固區(qū)塔柱截面內產生拉力,在錨固區(qū)截面四周布置了直徑32mm精軋預應力粗鋼筋。
塔柱主筋采用φ32鋼筋,截面配筋率≥1%,下塔柱浪濺區(qū)內,直徑32mm主筋采用環(huán)氧涂層鋼筋。另外主塔內所有臨時及永久性鋼構件均應經過鍍鋅或涂鋅處理,鋅層厚度不小于120μm。
塔柱采用爬模施工,上、下橫梁采用膺架法施工。
(3)主梁
湛江地區(qū)是全國大陸風速最高的地區(qū),為了減小結構的風荷載效應,主梁采用流線型閉合式箱型結構,單箱三室結構,混合梁結構型式,每側邊跨61.8m為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剩余761.4m為鋼箱梁。
1) 鋼箱梁
主橋鋼箱梁位于半徑14006.299m的豎曲線上,其兩端分別與伸過46號墩和49號墩1.8m的混凝土箱梁通過結合段連接,全長716.4m。鋼箱梁底部為半徑72.5m的圓弧,兩側配有風嘴,橋梁中線處梁高3.0m,兩側風嘴處梁高1.3m(圖6)。斜拉索在鋼箱梁上采用錨拉板結構形式錨固,索距16m(圖7)。
鋼箱梁頂板厚14mm,其下順橋向焊有6mm厚、間隔600mm全橋連續(xù)的U型縱肋,U型縱肋開口寬300mm,高260mm,穿越橫橋向3.2 m間距的橫隔板或橫梁,組成正交異性結構的鋼橋面板;箱梁底板厚12mm,以間隔800mm的U型縱肋加固;箱梁外腹板厚24mm,間距27.7m,其上與箱梁頂板及斜拉索下錨點的錨拉板焊連;箱梁內腹板間距9.8m,除內力較大的區(qū)段及分段連接處采用實腹板結構外,其余內腹板均為空腹式結構,內腹板的設置大大增強了箱梁的整體剛度,減小剪力滯后現象。橫梁是連接錨點或支點的較強橫隔板,除支點處和首對斜拉索處的橫梁有其特殊性采用實腹板結構外,其余橫梁及普通橫隔板均設計成空腹式結構,但兩端剪力較大區(qū)段仍保留為實腹結構,中間部分采用空腹式結構,由角鋼加拼接板連接上下橫肋形式。
斜拉索在鋼箱梁上采用了錨拉板結構形式,這種錨固方式傳力直接,構造簡單,制造、安裝和養(yǎng)護都比較方便。錨拉板結構直接焊接于鋼箱梁頂面的橋面板上,錨拉板厚20~40毫米,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和中部開槽,將壁厚20~40毫米無縫鋼管制成的錨管嵌于錨拉板上部槽口中,兩側用熔透焊縫互相連接;下部直接焊在主梁外腹板頂的橋面板上。

圖6 鋼箱梁

圖7 鋼箱梁錨拉板錨固技術
鋼箱梁沿橋縱向分成51個節(jié)段,標準節(jié)段長16米,重約200噸,采用正裝法制造。為了保證鋼梁線型--豎曲線和中心線的準確,組裝長度不應小于5個節(jié)段,并按順序組拼,每次完成拼裝3個節(jié)段,留下兩段接拼。設計已考慮豎曲線及恒載對梁長壓縮等的影響。
2)預應力混凝土主梁
主橋兩側邊跨均為61.8m長的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單箱三室結構、結構外形與鋼箱梁保持一致,橋面寬28.5m,梁高3m(圖8)。截面頂板和內腹板厚均為0.25m,外腹板與風嘴相結合,形成實體結構,可滿足斜拉索錨固的需要,底板標準截面厚0.22m。在兩墩頂附近區(qū)段,截面有所加厚。斜拉索在梁上采用鋸齒塊錨固,索距8m。在兩斜拉索及其之間均設一道腹板厚0.3m的橫梁,橫梁間距4m。
主梁縱向布置7股Φj 15.24mm鋼絞線索和通長的直徑32mm預應力粗鋼筋,其中直徑32mm預應力粗鋼筋為施工用索,配合混凝土的澆筑逐段張拉、錨固。在混凝土梁與鋼箱梁結合段,配有連接用的直徑32mm預應力粗鋼筋。橫梁均配置Φj 15.24mm鋼絞線,根據橫梁受力差異,不同橫梁預應力鋼絞線的數量、規(guī)格和排列有所不同。
邊跨預應力混凝土箱梁采用滿布膺架法分段現澆施工。
3)結合段構造
主梁鋼-混凝土結合段設置在距輔助墩中心線1.8m處,這種布置可充分利用位于墩頂主梁橫梁來實現力的傳遞,減少施工難度。盡管結合段處于支點負彎距區(qū),但由于斜拉橋軸力較大,支點負彎距相對較小,且配置有足夠的負彎距束,使全截面處于受壓狀態(tài),對結構耐久性無任何不利影響。鋼-混凝土結合段的內力傳遞及其構造特點如下:
a) 結合段的鋼箱梁套在預應力混凝土箱梁之外,深入混凝土梁2.0m左右,并且全斷面連接使其成為一體。兩種材料在此區(qū)間的重疊,也避免了結構在材料上的突變。
b) 箱梁的上、下翼緣板通過抗剪焊釘與混凝土梁體牢固結合,并利用混凝土箱梁內的縱向預應力束加以錨固,形成彎矩的傳遞。
c) 通過端承壓板緊貼在混凝土實體橫梁的側面上,傳遞軸向力。梁中的剪力則通過端面焊釘得到傳遞。
d) 而兩種梁體在剛度上相差4倍,為了避免剛度的突變,由在鋼箱梁上、下翼緣板的U形加勁肋上加焊T肋并逐漸變高而得到緩解。鋼箱套于混凝土梁之外,也起到緩解剛度突變的作用。
(4)斜拉索
斜拉索采用φ7鍍鋅高強鋼絲束斜拉索,扇形布置,Rby=1670MPa,雙層護套防護,內層為黑色高密度聚乙烯,外層為淺灰色高密度聚乙烯。全橋斜拉索有85φ7、109φ7、139φ7、151φ7、163φ7、187φ7、199φ7共7種類型,合計56對112根斜拉索,最長斜拉索245.5m,單根重量16.5t,全橋斜拉索鋼絲凈重790t。斜拉索表面設有凹坑,梁端設有體外減振器,以抑制斜拉索風雨振。
?。?)施工監(jiān)控
主塔施工期間,全長210m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即可縮短工期,又使主跨鋼箱梁架設變?yōu)閱螒冶燮囱b施工,大大降低施工風險,工程質量易于保證。
鋼箱梁架設采用橋面吊機進行懸臂對稱安裝,期間對邊跨預應力混凝土主梁采用滿布膺架法進行現澆施工,邊跨合龍后,成為單懸臂繼續(xù)進行鋼箱梁安裝,直至主跨合龍。在鋼梁架設過程中,每對斜拉索均采取“一拉到位”的原則,但在掛索初期,為保證安全,前3對斜拉索采取“二拉到位”的原則。

圖9 鋼箱梁吊裝
3. 主要技術特點和創(chuàng)新點
主橋采用混合梁斜拉橋體系,最大限度地改善了結構受力性能,即減輕橋梁自重,又增大橋梁剛度,降低塔根彎距,有利于塔墩基礎設計。此外,在結構設計方面也有多項技術突破。
(1)塔墩防撞設計技術
湛江海灣大橋主孔通航按50000t級散裝貨輪標準設計,塔墩采用浮式消能防撞設施,不僅可以削弱船舶撞擊的能量,保護橋墩,而且對船舶和防撞設施本身都可起到保護作用。
1)本橋率先采用柔性消能防撞設施,經仿真數值分析可使船舶撞擊力下降35%左右,效果明顯。
2)該防撞設施設計合理,可達到雙層功效。
3)該防撞設施具有較強適應性,可在不同水位條件下滿足不同船舶撞擊力的需要,且易于維護管理。
(2) 斜拉索在鋼箱梁上錨固設計技術
索梁錨固采用錨拉板型式,結構簡潔,制造方便,易于安裝與維護。由于該錨固結構還從未在鋼箱梁斜拉橋上使用,其技術難點在于:錨拉板與箱梁頂板連接、錨拉板與錨拉筒連接、錨拉板面外受力、疲勞等方面。
1)為改善錨拉板根部復雜的應力狀態(tài),通過加大錨板長度與下端寬度,使斜拉索錨頭盡量遠離連接焊縫,以便索力傳至該焊縫時應力均勻且水平較低。
2)為改善錨板根部焊縫處鋼箱梁頂板Z向受拉性能,對該處箱梁頂板進行了局部加厚,并嚴格控制錨拉板及其與之焊接的加厚頂板的鋼材硫、磷含量,板厚方向應滿足Z35級拉伸性能要求。
3)為解決拉板與錨拉筒焊縫根部應力較大及集中的問題,通過有限元分析與試驗研究,選取合理的圓弧半徑予以緩解。
4)為解決錨拉板中部安裝錨具開孔對錨板截面的削弱,沿斜拉索中線方向在錨拉板兩側面對稱設置了兩道加勁肋,予以補強,同時兼顧錨拉板面外受力問題。
(3)曲線型主塔設計技術
本橋處于強風強震環(huán)境,塔形構思時,優(yōu)先采用A字形等具有空間穩(wěn)定幾何形態(tài)的結構形式,以滿足結構受力需要。同時,考慮湛江是廣東最南端的花園式海濱城市,橋塔等高大建筑還應與城市環(huán)境相協調,力求結構與建筑藝術的和諧統一。運用線形變換手段,將橋面以上原本直線形塔柱設計成曲線形向上頂端凝聚,使整個主塔具有火炬狀升騰氣勢,富有生機,寓意湛江市后繼勃發(fā)。
曲線形火炬狀橋塔造型突破了當時國內斜拉橋主塔現有模式,為國內首創(chuàng),氣勢磅礴,新穎美觀,很好地與成為城市人文自然景觀相融合。
本橋主塔造型新穎美觀,在施工過程中經受了多次臺風的考驗,充分體現了結構的安全性。
(4)流線型空腹鋼箱梁設計技術
1)帶風嘴的閉合流線型鋼箱梁抗風性能優(yōu)越,成橋狀態(tài)顫振臨界風速高達150m/s以上, 遠遠大于主梁顫振臨界檢驗風速。
2)設置內腹板可以增強箱梁剛度,減小剪力滯后現象,便于主梁制造、定位與架設。
3)橫隔板與內縱腹板采用空腹結構,增大了箱內透空率,改善箱內作業(yè)環(huán)境,有利于制造與后期維護,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4)箱內采用空腹式結構,使全橋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的變形性基本協調一致,延長橋面鋪裝使用壽命。
5)本橋采用空腹式鋼箱梁,在不影響結構受力的前提下,經濟性好,鋼材用量指標僅為450kg/m2
4、有關資料
橋 名:湛江海灣大橋
橋 型:雙塔雙索面混合梁斜拉橋
跨 徑:480m
橋 址:廣東省湛江市
設計單位: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廣東省長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中鐵山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浦江纜索有限公司
混凝土用量:79582.8m3
鋼材用量:170001KN
造 價:7.3億
建成日期:2006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