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都聽人說,我是四兄妹中最酷似父親的一個,不僅外表,更是脾性。可不知何故,我對他心理上的靠近卻過了多年以后才慢慢形成,甚至在他的身后,這種靠近的感覺還在不知覺地加深。十三年前父親的去世只是意味著他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而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自強精神始終活生生地留在我的心底永不逝去。
父親生前對我們子女的培養(yǎng)和盡責是有口皆碑的(母親在這方面更加可歌可敬)。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舊教育理念下,他煙酒不沾,勤儉克己,卻竭盡全力為子女的教育投資和付出,在這方面我是受恩最多的一個,但兒時的我卻體會不到,總覺得他對我們的教育和要求嚴厲得近乎“苛刻”,使我敬他而遠之。
童年時父母為我們提供了學習鋼琴的機會,這在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是非常罕見的。由于我在音樂上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和較強的領悟力,父母決定全力培養(yǎng)我走音樂的專業(yè)道路。當時還不懂得什么叫音樂專業(yè)道路,只覺得父母,尤其是父親為我編織了一個夢,一個當鋼琴家的夢。在那個年代,誰要是有“成名成家” 的夢想可是犯了大忌,所以一貫低調(diào)的母親總是要我踏踏實實地學鋼琴,將來謀求一個安定的職業(yè),不要老去想“家”不“家”的。在此后的學習道路上,我主要還是聽從母親的教導,常常與父親的“名家論”格格不入。但是多年以后,我竟發(fā)現(xiàn)內(nèi)心深處那個被父親點燃的夢想從未消失過,并一直在驅動我不斷向前。理想和追求或許是人生最大的動力源泉,它讓你在逆境中并發(fā)出自強不息的精神。
父親平生最看不上胸無大志,庸碌無為的人。他本人從小就是一個不斷有夢想,有追求,又不斷超越自己的人物。少年時代拮據(jù)的家境,使他差一點棄學打工,正是“我要讀書”的夢想,使他在逆境中刻苦奮斗,以中學畢業(yè)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上海震旦大學,獲得全額獎學金。大學畢業(yè)時,又是去“國外名牌大學”的夢想使他再一次通過不懈的努力,以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取世界名校“法國國立路橋大學”并獲得了震旦大學、江蘇省教育廳和上海工務局(他大學畢業(yè)后第一年工作的地方)三方面的獎學金。
父親的專業(yè)是土木工程學,而橋梁學又成為他鐘情一生并奉獻終身的事業(yè),不論在早年的工程技術崗位上還是在畢其大半生的教育崗位上,他都時時追逐著自己的夢。他的信念是人生要有夢想,實現(xiàn)一個,超越一個,他也以相同的信念要求子女,不斷地超越再超越。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高考被廢除,我報考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的夢也徹底毀滅了。在接受工農(nóng)兵再教育的熱潮中我進了街道小廠工作,失去了練習鋼琴的機會。父親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游斗、被隔離審查.....面臨突如其來的打擊,我頓時覺得前途無望,生活暗淡。沒想到就在這最艱難的逆境中,父親也沒有忘卻過夢想。他白天被批斗了,勞動了,晚上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中,拿出法語課本,教我學法語。因為他又想點燃我另一個夢:成為一名法語翻譯。他總是鼓勵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放棄對知識的追求,要樹立“有志者竟成”的信念。
1978年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后,我報考過外語學院,由于體檢不合格而落榜,夢想又一次落空。這一回,我還來不及陷入沮喪的情緒之中,父親就對我說:“明年以同等學力去試試上海音樂學院的研究生吧!”我愕然了:文革中練琴中斷了好幾年,怎么可能?記得當時父親對我說:“雖然你不能報考鋼琴演奏專業(yè),可是為什么不利用你的外語和理論優(yōu)勢,結合扎實的鋼琴基礎,去報考音樂學專業(yè)呢?要學會重組自己的知識結構,開辟另一個新天地。"就這樣,不懂音樂但極富智慧的父親為我指明了音樂的道路。經(jīng)過大半年的拼搏努力,我終于在1979年考取了音樂學研究生,踏進了夢寐以求的上海音樂學院。夢想的實現(xiàn)離不開父親的激勵。
說來慚愧,我從小學的是音樂,對于父親的專業(yè)一竅不通,(也從沒想去弄通過,)在這個以理工學科為主流的家庭中,我是一個孤獨者。??吹礁赣H為哥哥姐姐講解數(shù)學物理題目,卻很少問津我的功課。要是有人問起我在學習什么曲子,他會很茫然地回答:"嗯......好像有一本綠色的樂譜,一本藍色的樂譜"?;蛟S我早年感受到的與父親的心理距離正是這種專業(yè)上的隔閡。有時我練完幾小時的琴后去問父親:“我今天彈的曲子好聽嗎?”埋頭備課的他竟會抬頭問道:“你今天練過琴了嗎?”——我無語了。父親對工作的專注投入居然達到如此的地步,這也是我多年以后自己當了高校教師也開始備課、講課后才深切體驗到的。
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對橋梁的投入和我對音樂的投入都與日俱增。我們各自都在追尋自己的夢。1989年我作為上海音樂學院的教師被國家教委派往聯(lián)邦德國學習,期間去了一次巴黎。臨行前與父親通了一次電話。他很興奮地對我說:“你第一個要去的地方是巴黎鐵塔,特別要看看基礎下面的液壓平衡裝置,力學原理是......”我一下打斷了他的話頭:“我才不要看吶,一共只有三天,我要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那里是歐洲文化藝術的寶殿。” 他在電話那一頭堅持著:“凡爾賽宮最無聊,都是些王公貴族的.....”我又一次打斷他的話:“行了!我和你沒什么好講的。” 父女間的越洋電話又一次拉大了我和他的距離。在接下來的巴黎三日游中,我興致勃勃地去了凡爾賽宮,滿足了心愿,把鐵塔下面的平衡裝置拋到腦后勺。
沒想到期間有一天,一位八十多歲的法國老人—父親當年在法國橋路大學的同窗好友,驅車帶我參觀了他們的母校。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的橋路大學原校址,幾乎保留著當年的原樣—高聳的鐵藝大門,幽靜的校園,還有父親常提到的學校對面街角處的咖啡館......忽然法國老人指著一座小樓的窗戶對我說:“這是我們當年的圖書館,一到周末所有的同學都找女友跳舞去了,只有一盞燈還亮著,那就是你父親在埋首苦讀。三年從未間斷過......”突然間我的眼眶潤濕了。說實話,父親平時在家挑燈夜戰(zhàn),伏案工作的情景我已司空見慣。可是當時光回流到六十年前,父親遠在異國他鄉(xiāng)奮斗的這一幕情景出現(xiàn)在眼前時,居然給了我意想不到的震動。與其說震動,還不如說是發(fā)自心底的強烈共鳴。是的,父親那“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艱辛我能懂得,那“苦中作樂”的快活我更能體會!甭管我們的專業(yè)差異有多大,父親把DNA復制給我,往我的血液里注入了最可貴的意志力,父女倆在內(nèi)心的最深處是息息相通的。
我在上音鋼琴系的工作,除了擔任演奏教學外,還要講授《鋼琴藝術史》和《鋼琴教學論》兩門理論課程。父親知道后很嚴肅地對我說:“要教好一門大課,備課與講課的課時比例是60:1,而開一門新課的比例是100:1。你肚里要有一缸水的知識,才能倒出一杯水來講授。"我當時簡直無法相信,覺得父親太夸大其詞了??墒谴撕笤诟赣H的啟發(fā)和引導下,我在開課前翻閱查找了大量的中外文資料和錄音、影像資料,把這一學科領域中的各家學術觀點梳理貫通,然后再按父親的教誨融入自己的觀點,撰寫備課筆記,制作課件......通過這樣的備課,我確確實實悟到了父親所說的“一杯水取自于一缸水”的道理。我深信唯有這樣,才能在講臺上做到深入淺出,清晰生動,游刃有余。難怪我從小到大一直聽說父親的課堂教學和學術講座是受到極高評價的。 父親傳授給我的不僅是授課的方法和技巧,更是他那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的敬業(yè)精神和誨人不倦、無私分享的崇高師德。
除了教學以外,我深受父親影響的一點是他對新信息的渴求。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家里一直有定期從國外寄來的各類工程技術雜志,一直到文革開始才中斷。那是父親的精神營養(yǎng)品,每次他看到國外雜志上介紹的先進技術理論都興奮不已,趕緊把那些工程圖片送到學校的復照室去制成幻燈片。父親在夜燈下端詳著一張張幻燈片,臉上不時露出微笑的神情我至今還歷歷在目,雖然那時的我怎么也不明白這些黑乎乎的小膠片有什么好看的。他常說:“占領了信息,就占領了這一學科的制高點”。 在“信息時代”尚未到來的年代,他已經(jīng)有了如此前瞻的意識。父親對新信息的近乎癡迷的渴望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幾年還是那么強烈,在他雙眼幾乎失明,無法再閱讀的情況下,還不斷要求別人給他朗讀資料。這種精神不僅打動了我,也對我的丈夫林風(從事港口疏浚專業(yè))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林風1979年調(diào)回上海,最初在上海航道局擔任科研所的情報工作。父親對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工作非常重視,他一直鼓勵林風要放眼世界,全面了解國際疏浚行業(yè)的最新動態(tài),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資料,并組織人員翻譯出版,在國內(nèi)同行中推介。當初他在情報所的工作業(yè)績與父親的大力支持和鼓舞是分不開的。林風擔任局總工程師以后的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跟蹤世界最新動態(tài)的良好習慣。當然生活在現(xiàn)在的高科技時代,他要比父親幸運得多。不僅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找資料,更可以在電腦上制作和放映各種各樣的挖泥船和施工作業(yè)圖等,再也不用看那些黑乎乎的小膠片了。他不斷在同行單位中舉行講座,傳遞最新的技術信息。他常對我說,在做這一切工作的時候,心中總是有父親的影子。
其實父親對林風來說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人物。當林風還在華東水利學院(河海大學的前身)讀大學時,就在學校圖書館里見到父親(周念先)和母親(葛守善——成功父親背后的女人)共同翻譯的居易翁的《預應力混凝土》和T•Y•林的《預應力混凝土》等許多經(jīng)典著作,當年他萬萬沒想到令他萌生敬意的這兩位人物居然是他未來的岳父母。
我們婚后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林風與父親零距離的接觸使他對父親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記得林風的工程制圖較好,常自告奮勇地為父親構思的橋梁方案繪圖,以討老丈人的歡心。誰知父親在初次提出方案后,不斷要修改完善,往往是前一天剛畫好的圖,第二天又要修改,改過來改過去,弄得林風招架不住,免不了要在背后嘀咕兩句。但時過境遷,在工程技術界歷經(jīng)多年風雨的林風,現(xiàn)在越來越體會到到父親當年的不容易。父親才思敏捷,創(chuàng)意不斷,他一定要把自己最滿意的方案呈現(xiàn)出來才能安心,這正是他對事業(yè)最執(zhí)著的表現(xiàn)。他當年某些看似“不太靠譜”的方案,其實含有許多超前的設計思想。
我們家的書櫥里還保留著父親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橋梁方案比選》,在扉頁上留下了他當時視力極其衰退時寫下的留言:“風,薇:希望你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爸爸 97-12”。
在父親百年紀念之際,我們要告慰九泉之下的父親:“老爸,我們沒有忘記你的教誨,沒有辜負你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