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士為知己者死” 義字心中化豫讓
2012-08-14 
赤橋,一座原本普通的石橋,因豫讓在此演繹的千古絕唱,而名揚青史,也成就了赤橋村的聲名。

  豫讓生活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三家分晉之際。為給宿主復仇,他做了刺客,演繹了一段“義刺”的歷史。關于他的故事,《呂氏春秋》、《戰(zhàn)國策》、《史記》等著作中都有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中,寫的刺客很多,但他們去行刺,都有不同的理由。然而,只有這個豫讓,行刺的理由最為純粹,最富理想色彩,最有國士氣度。在他眼里,只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原則,他將一個義字高高托舉在一切準則之上,并以生命作為殉葬。

  據(jù)載,豫讓曾三次行刺對趙襄子,結果都以失敗告終。最后一次,征得趙襄子的同意,豫讓在對趙襄子的衣服擊刺三次后,舉劍刺向自己,飛身躍入河中。一時間,河水鮮紅,橋面盡赤。赤橋由此得名。

  據(jù)王劍霓先生考證,豫讓刺趙的發(fā)生地就在今天的赤橋村。豫讓舍生取義的地方,即位于現(xiàn)在赤橋村西側的豫讓橋。今天,在赤橋村仍然殘留著千百年來人們祭祀豫讓的祠堂——豫讓祠,以及村民們稱之為“豫讓槐”的古樹15株,其中9株都在千年以上。而那最能代表和象征赤橋村的豫讓橋已埋在路面之下。

  當初,面對氣勢洶洶的智、韓、魏三家聯(lián)軍,趙襄子自知不敵,退守晉陽。智伯瑤調動三家聯(lián)軍,開渠的開渠、筑壩的筑壩,硬生生在晉陽城外建起了一個人造大水庫,準備放水淹沒晉陽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自己的部隊最終被大水淹沒,而他命人開鑿出來的那條渠卻成了后人澆灌稻田的水源。

  如今,智伯渠已與古官道一起構成了赤橋村的經緯線。在他們交叉的地方,就是古豫讓橋的所在。
  
       據(jù)高繼業(yè)老人講,古官道、智伯渠、豫讓橋,是赤橋村最為古老的遺存。官道,早先是由晉陽城通往西郊、往晉水之源頭、進天龍山區(qū)的必經之道。而今,官道已成為赤橋村中的主要街道。街道上原有的鋪路石偶而可見,街道中段矗立著《晉祠志》的作者劉大鵬的故居。街門向南,街門上懸有“父子登科”、“舉人”兩塊木匾。院落頗寬敞,是一處四合院。院中居住的是劉大鵬的后人。院內地面用不規(guī)則的碎石鋪砌,據(jù)說這些石塊是劉先生外出時一塊一塊撿回來的。

  劉大鵬對赤橋有著極深的感情,他把赤橋村的美景概括為十處,進行了詩一般的構想和描畫:古洞書韻、蘭若鐘聲、龍崗疊翠、虎岫浮嵐、古橋月照、杏塢花開、唐槐鼎峙、晉水長流、蓮畦風動、稻隴翻波??上У氖?,稻隴翻波等四處美景已不復存在,我們只能從劉大鵬先生的《赤橋村十景詩》中細細品味遙想了。

  赤橋村明清建筑中有許多匾額。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存約50多款。相對完好、字跡可辯認的有40多款。與其他地方的匾額一樣,赤橋村的額辭言簡意賅,有的榮耀祖風,如箕裘世業(yè)、古家風、遺唐風、耕讀第;有的表達了對家族未來的良好希冀,如光裕、竹苞松茂、蘭桂芬芳;有的反映的是主人的道德追求和處世主張,如強恕居、寧靜致遠等。它們與各種木雕、磚雕及石雕等,共同形成了赤橋村的一大景觀,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歷史想象的空間。

  
上一篇:郝久古橋
下一篇:濟南洛口黃河鐵路橋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