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橋資訊 > 正文
汕頭牛田洋海濱長廊西堤互通采用雙 Y 型式
2020-08-24 來源:汕頭橄欖臺 

  據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消息,牛田洋海濱長廊及停車場新建工程(海濱路西延)項目西堤地下停車場及公園綠化勘察、方案設計和初步設計正在進行公開招標。

  牛田洋海濱長廊及停車場新建工程(海濱路西延)項目西堤地下停車場及公園綠化估算總投資98975萬元,西堤公園新建部分面積約40萬平方米,地下停車場部分建筑面積約14.1萬平方米。

  根據公開的《牛田洋片區(qū)海濱長廊及停車場新建工程(海濱路西延)項目可研報告》,西堤互通采用雙 Y 型式。

  

  由于西堤互通位于汕頭市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范圍,互通的兩個“Y”均盡量布設于兩條主路的外圍(分別位于東南側原西堤碼頭和西北側永泰碼頭位置),盡量減少匝道上跨下穿線形對周邊建筑形態(tài)的影響。另外,雙Y的交織部分形成的匝道,也參照小公園環(huán)形橫向環(huán)形道路的形態(tài)布設,使易見、常見的匝道在線狀形態(tài)格局上盡量融入到小公園片區(qū)的城市機理之中。

  報告對主線交通組織情況進行了分析:

  南往東、西方向:南往北車輛經礐石橋后,從右轉匝道流出進入交通轉換區(qū),前行繼續(xù)右轉可以往海濱路西延西行牛田洋方向;轉換區(qū)前行落地左轉直行可以進入海濱路東行方向輔道進城。

  北往東、西方向:北往南車輛經西港路后,從右轉匝道流出下地后,再上坡進入到交通轉換區(qū),前行右轉可以往海濱路西延西行牛田洋方向;轉換區(qū)前行落地左轉直行可以進入海濱路東行方向輔道進城。

  東往南、北方向:東往西車輛在海濱路潮人碼頭附近上橋,過了西堤路口后,從右轉匝道流出進入交通轉換區(qū),前行繼續(xù)右轉可以往西港路北行方向;轉換區(qū)前行左轉跨越礐石橋引橋后,可以進入礐石橋主線往南過江。

  西往南、北方向:西往東車輛過梅溪河,跨過礐石橋后,從右轉匝道流出上跨海濱路西延主線后,進入交通轉換區(qū),前行繼續(xù)右轉可以往西港路北行方向;轉換區(qū)前行左轉跨越礐石橋引橋后,可以進入礐石橋主線往南過江。

  牛田洋片區(qū)海濱長廊及停車場新建工程(海濱路西延)項目和“礐石橋-西港路”將形成了8個方向的互聯(lián)互通,互通的功能可以簡略的概況為“北成環(huán)、南過江、東入城、西連片”。

  

  報告提到,海濱路西延牛田洋路基段,結合濱海旅游公路規(guī)劃建設指引,設置旅游景觀平臺、沿線停車區(qū)、景觀微公園等,將海濱路西延打造成為內海灣景觀帶和城市濱海旅游道路。新西堤公園整體結構布局及景觀設計融合連接了濱海景觀長廊,傳承吸收了小公園城市肌理和歷史文化印記,結合城市設計擬打造集人文、親水、觀海、休閑于一體的城市濱海公共空間和汕頭新城市客廳。城市慢行系統(tǒng)設計遵循“以人為本、以行人優(yōu)先”理念,在西堤公園冊設置了緩坡(3%)人行步道和自行車交通城市慢行系統(tǒng)過江,串聯(lián)激活東西兩岸片區(qū),為汕頭市民打造內海灣景觀長廊和城市高品質濱水空間走廊。

  

  報告還提到,城市濱水空間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汕頭市牛田洋片區(qū)具有得天獨厚的內海灣資源,為體現“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思想,尋求人與環(huán)境之間最和諧的共存關系,使濱水空間帶來的舒適感和美感達到最佳,促使人們在濱水地段能最大可能地接近水、觸摸水,親近自然,從而提高濱水區(qū)域整體環(huán)境質量和城市品質的提升。海濱路西延牛田洋路基段采用堤—路結合方案,結合防洪大堤工程特點,因地制宜打造海岸臺地式慢行系統(tǒng),設置有蘆花休閑木棧道、一級親水平臺,充分發(fā)揮內海灣濱水優(yōu)勢資源,將本項目打造成為內海灣景觀長廊和城市高品質濱水空間走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