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滏陽河上古(閘)橋之弘濟橋
2019-08-30 

  “廣府經日月,弘濟通古今。史物最高貴,應奉至上尊。”這首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當年考察古城時由衷吟誦的詩,描寫的正是永年區(qū)廣府古城東2.5公里處東西橫跨在滏陽河上的弘濟橋,因其位于廣府古城東,當地人也稱之為“東橋”“老東橋”。

  弘濟橋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明萬歷年間重修,重修時只是更換了護欄板和望柱,其余皆是原狀原樣原物。光緒《重修廣平府志》記載,道光十年廣府屬縣同時地震,對弘濟橋造成了很大的破壞,1833年對整個橋梁進行了修繕。

  弘濟橋于1982年7月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10月,河北省文物局撥款15萬元對該橋進行了修復。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弘濟橋公園修建,弘濟橋被保護起來。

  弘濟橋是一座單孔雙敞肩式石拱橋,大拱券似長虹飛架,兩端各肩負兩個小券,造型宏偉壯觀。橋長48.9米,寬6.82米,高6.02米。這樣的橋梁設計,既保證了航運的通暢,又達到了河水上漲時分流的目的,同時又減輕了橋的重量、節(jié)省了石料,而且兩個小券宛如大橋的一雙眼睛,十分得體和美觀。

  橋面兩邊各有18根方形望柱,柱首雕刻有雄獅、頑猴、石桃、石榴等,當地有“兩個仙桃倆石榴,七個獅子八個猴,中間一個地牦牛”的說法。橋面兩邊各有17塊欄板,欄板上所刻的花紋,多是節(jié)節(jié)封侯、連年有余等吉祥畫,還有鹿、麒麟、八仙過海和武松打虎等圖案。望柱與欄板上的雕刻形象逼真、玲瓏可愛;大券與小券中間刻有龍頭,是蛟龍望水的浮雕;大券兩邊對刻的二龍戲珠、飛鳳、飛龍、飛馬,兩邊盡端小券刻的纏枝花卉,更是精雕細琢、栩栩如生,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

  橋中部欄板外側刻有“弘濟橋”字樣,落款為“推官公家臣,通判周評。同知董選,廣平府知府賈應壁創(chuàng)建,萬歷十年歲次壬十月吉日立”。為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修繕時,由尚書錢謙益所書,字體渾厚,剛健有力。但由于時間久遠,橋名題字已不顯眼,不留心是看不見的。

  弘濟橋整座橋梁全部用石塊砌成,在結構、造型、建筑年代上與趙州橋十分相似,被稱為趙州橋的姊妹橋。只是弘濟橋比趙州橋略小,它長48.9米,而趙州橋長50米;其次趙州橋肩上有四撞,又稱腹拱,而弘濟橋只有兩撞,但弘濟橋的大拱券兩側有精美的雕刻,顯得更加精細秀美。

  清《廣平府志》載:“又賴滏水,上通磁邯,下達津衛(wèi),舟楫所至,四外通商,故不為一郡一邑之民稱便也。”行旅通商,極為方便。又因修橋之時,四面八方,捐金援物,共襄善舉,謂之“其功甚弘,其利甚濟”,因此名之“弘濟橋”。

  橋面上的石頭都用鐵束腰,通過“榫卯”結構連接在一起,這樣使得橋更加穩(wěn)固,這也是弘濟橋的精細之處。我們正困惑于束腰是如何把石頭連接在一起的時候,遇到了帶領旅行團來此參觀的廣府導游劉楠。她對我們講,這樣的鐵束腰,是事先在石頭上刻好凹槽,然后用鐵水澆筑上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大煉鋼鐵的時候,個別地鐵束腰被當地的村民挖走了,這不得不說也是一種遺憾。我們“混進”劉楠帶的游行團,走到橋東側,劉楠指著幾塊橋面上的石板,說石板上有距今約五億年奧陶紀時期的三葉蟲、魚、角石類等化石,遇水后看得更清楚。我們忙用瓶裝水往石板上澆水,果然,三葉蟲、魚、角石等化石清晰可見。據專家考證,橋面石板所用石材并非采自離此處最近的太行山,而是來自山東、河南、山西等地,與《廣平府志》所載“四方捐金援物”相符。

  橋南的一處平臺是拍攝弘濟橋最好的地點,橋和倒影連在一起,天空一條虹,水面一道影,有人把它比作眼睛,在這兒照相有“我在你的眼中”的美好寓意。來自邢臺的旅行團人員在此紛紛留影。

  在弘濟橋兩側邊券上有數道深達寸許長約尺余的石槽,尤其是橋北面的凹槽更深一些,據當地的老人和陪同我們采訪的市漳滏河管理處永年管理所裴志剛所長講,這是千余年以來纖繩磨損所致。從古至今,滏陽河是一條“黃金水道”,通航歷史記載于隋唐時期,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弘濟橋曾是冀魯豫三省的交通要道,也是冀魯官道必經之處。邯鄲地區(qū)的煤和鐵以及陶瓷,經過滏陽河,一直到達天津,由于船在回程的時候是逆流,因此就需要纖夫們用纖繩拉著大船艱難前行,留下深達寸許的纖痕。

  關于弘濟橋的修建,當地流傳著兩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一是與呂洞賓有關:弘濟大橋快要竣工時,用來做橋頂的一塊大黃石總是放不平,恰遇呂洞賓云游經過此地,他走上橋頂,右腳用力在黃石上一踏,騰空而去。眾工匠突然發(fā)現大黃石已放得平平穩(wěn)穩(wěn)。另一傳說與魯班妹妹魯姜有關:魯班在建造趙州橋過程中,魯妹建議在橋身中橫貫鐵梁,以加強石橋的牢固性。魯班不聽。魯妹一氣之下只身南下,來到廣府城東滏陽河邊,見滏陽河水流湍急,便決心在這里修一座橋。于是,魯妹在此建造了一座造福萬代的“弘濟橋”。

  1991年10月25日,首屆河北·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在廣府古城隆重開幕,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309人參加。同時,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中的名勝古跡,像弘濟橋、古城墻等也開始頻繁出現在各個新聞媒體上,迅速為人熟知。

  2006年11月23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學者馮驥才一行來邯鄲參觀,在觀看了弘濟橋后給予高度贊賞,并當場賦詩(文章開頭的詩)。

  2011年4月28日,舒乙先生來邯鄲舉辦了一場關于大運河申遺的講座。在邯期間,他考察、參觀了弘濟橋,寫成了《又見一稀世珍寶——邯鄲弘濟橋》,于2011年6月5日,首先發(fā)表在了自己的博客里。2013年6月10日,《人民日報》第八版刊發(fā)了此篇文章,此后該文還被選入小學課本。

  弘濟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現存為數不多且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古代橋梁建筑,具有建筑學、力學、美學、雕刻學等方面的審美價值,以其獨特的造型、堅固的結構、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我國石拱橋的杰出代表,是邯鄲乃至中國歷史文化史冊上熠熠閃光的一頁。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