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春運鐵路背后的“電報天使”
2016-01-26
電報員正在傳真電報王麗攝
中新網大連1月26日電(楊毅王麗)“嘀嘀嘀,嘀嘀嘀……”進入春運以后,在大連電務段電報工區(qū),這樣的聲音響的越發(fā)頻繁了。清晨還不到7點,電報工區(qū)工長齊欣就早早來到工區(qū),開始了她春運第一天的忙碌。
在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電報似乎已經走出了人們的生活圈,但是由于鐵路的特殊屬性,電報業(yè)務仍然在鐵路運輸安全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齊欣、劉宇、王君、高國莉、孫嘯穎、劉彥茹等12名職工是電報工區(qū)的“姐妹花”,她們平均年齡不到35歲,在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里,她們每年受理各種運輸組織、列車調度、LKJ數(shù)據換裝、列車加油、列車加水、專運等電報達3萬余封,審核校驗電文達幾十萬字。
每天伴隨著敲擊鍵盤的叮咚聲響,手頭嫻熟地剪裁、登記、校驗、加抄、傳真、裝訂……每個單項動作下來,都要重復上千余次,反復敲擊鍵盤多達幾十萬次,工作的緊張程度完全可以和電視里的諜戰(zhàn)片一較高下。
工長齊欣向記者介紹說,每份電報少則一頁,多則上百頁,如果把一年來受理的所有電報首尾相連排列起來,總長度大概有120公里。照此計算,兩年內就能繞新開通的丹大快鐵走上一圈。
40天春運是電報員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隨著列車加水、乘客突發(fā)疾病等電報的增多,業(yè)務量更是有增無減。工長齊欣清晰記得她們最多一天受理速投報、急報、列車報等多達92封,創(chuàng)下了電報工區(qū)日發(fā)報量的最高記錄。
“別看我們幾個人同在一個辦公室,但是大家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平時很少互相說說話,有時凌晨一二點鐘接到電報,我們都要第一時間投遞給相關單位,難得睡上幾個囫圇覺?!泵鎸τ浾叩牟稍L,工長齊欣總是侃侃而談。
電報工區(qū)還承擔著國際聯(lián)運電報受理業(yè)務。國際聯(lián)運電報的主要內容是對朝貿易運輸、中朝國際鐵路議案、加掛列車信息等。國際聯(lián)運電報事關鐵路安全和國家形象,容不得半點馬虎。一個標點符號的疏忽,一個詞語含義的曲解,都可能改變報文本意,其中的責任和壓力不言而喻。
負責朝語翻譯的電報員劉宇,剛到電報工區(qū)時,她對朝語還一竅不通,為了勝任工作,劉宇不僅自費報了朝鮮語學習班,還到新華書店買來了專業(yè)的翻譯字典和相關學習資料,對不懂的字詞逐個查閱,一句一句、一遍一遍反復練習。同時她還輾轉到機務、車輛及丹東站交接所登門求教,了解掌握鐵路各系統(tǒng)內的專業(yè)術語和朝族的風土人情。經過不懈努力,如今,劉宇已經成為一名不可多得的朝鮮語翻譯。春運中她更是大顯身手,她所經手的報文,無論是給沈陽鐵路局國際聯(lián)運處,還是給鐵路總公司的朝文電報,沒有出現(xiàn)過一次差錯。
從事電報工作10多年來,齊欣和工區(qū)的姐妹們主動放棄節(jié)假日不計其數(shù),連她們自己都記不清有多少年沒有和家人在一起過個團圓年了。當問及她們這樣付出是否值得時,電報員劉宇微紅著眼圈說:“這么多年已經習慣了,就是感覺對不住孩子,對不住父母。但是一想到將電波從指尖的彈跳間傳送,這就是鐵路人的神圣使命。”(完)(原標題:大連春運鐵路背后的“電報天使”)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