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建筑大師鄧文中:中國現(xiàn)有橋梁已達73.5萬座
2015-07-02
世界知名橋梁設計專家、美國工程院院士鄧文中在此間舉行的“城市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國際會議”上稱,1979年他隨美國華人專家團回到中國,那時中國物資缺乏,橋梁、高速路稀少,而現(xiàn)在中國橋梁數(shù)量已經有73.5萬座,加起來是4萬多公里,超過了美國的60.75萬座。
“值得驕傲的是,中國的橋梁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自己設計的,這一點和大部分其他的發(fā)展中國家完全不同。”鄧文中說。
作為曾經參與設計重慶著名的菜園壩大橋、兩江大橋等橋梁的工程師,來自林同棪國際鄧文中工作室副主任賴亞平告訴記者,中國古代橋梁在世界建筑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但隨著第一、二次工業(yè)革命,橋梁設計的地位轉向歐美國家。近20年來,中國橋梁無論是在規(guī)模數(shù)量還是技術運用上,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業(yè)內認為中國正從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邁進。
在賴亞平眼里,大橋是城市的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一座大橋建成后,就應該在那里存在數(shù)百年,實現(xiàn)社會使用和觀賞的功能。如果我們做了一個結構、質量很糟糕的大橋,得不到人們認可,這就造成了資源浪費,實際上這座橋就是失敗的。因此,既要滿足橋梁的實用功能,又要兼顧橋梁的美學意義。要加強橋梁設計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尋求差異化發(fā)展,使每一座橋自然、簡潔,富有原創(chuàng)性。”
在“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方面,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學會主席李大西認為,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而橋梁設計正是科學與藝術緊密結合的典型例子。
林同棪國際中國公司楊進總裁表示,林同棪國際以做橋而聞名于世界,既要做有形之橋,更要架設與國際技術、管理、文化交流的無形之橋。林同棪國際在重慶及中國發(fā)展,是一個小小的縮影,是重慶也是中國不斷改革,不斷開放的縮影。
林同棪國際(TYLI)是由知名華人林同棪先生創(chuàng)立的世界著名工程咨詢集團,在橋梁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以創(chuàng)新精神、設計精良和成本效益合理而著稱。集團始建于1954年,總部設在舊金山,主要機構遍布美國、東南亞和中國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