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北市區(qū)的盤龍江中游,有座古老的石拱橋———霖雨橋。
霖雨橋頭矗立著一塊橋碑。碑文《霖雨橋記》講述了一個神奇的傳說。
清朝太子少保、云南總督岑毓英由京城來云南上任,途中遇一道士何光舟便與其同行。途中,道士得岑毓英照應(yīng),同吃同住結(jié)為良友。抵達昆明分別時,道士感念岑毓英路途上的照應(yīng),許下諾言,若岑毓英遇有難事可到黑龍?zhí)断鄷〞嘀?。岑毓英到任后,云南連續(xù)三年干旱無雨,大地龜裂,百姓苦不堪言,各地百姓、官員紛紛燒香求雨,但仍舊無雨。岑毓英深感焦慮,忽憶起三年前何道士相別時許下的諾言,便選定吉日,下令全城齋戒、禁屠三日,親自到黑龍?zhí)墩埖朗壳笥辍?br />
岑毓英到了黑龍?zhí)?,與龍泉觀主靜虛道長交談,方知何光舟道士為云南龍王,住黑龍?zhí)?,即與文武官員到黑龍觀正殿上香,恭身禱告,至龍?zhí)肚芭c龍王相會。岑毓英乘轎回府時,一路大雨隨轎同行,轎前烈日高照,轎夫被曬得大汗淋漓;轎后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將轎夫淋得喘不過氣來。前面的轎夫要趕回休息,后面的轎夫要停轎避雨,兩轎夫一路吵嚷不休。行至一大石橋,轎內(nèi)總督無奈,對轎外大聲念道:“謝謝龍王,免送,免送。”此時,轎子剛好行至石橋正中,大雨忽停,只見石橋一面被雨水洗得一塵不染,一面被太陽曬得石頭發(fā)燙。自岑毓英總督上香求雨后,昆明連降大雨,旱情解除。此后,昆明壩子連年風調(diào)雨順,百姓豐衣足食。大橋也因久旱逢大雨而得名霖雨橋。
霖雨橋橫跨盤龍江,長約37米,寬約10米,是一座三孔石拱橋,位于昆明城北十里的羅丈村。該橋始建于明代,其后多次被洪水沖毀。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郡人熊兆武等籌款重修。嘉慶四年(1799年),云南巡撫初彭齡再次重修。初彭齡修復霖雨橋后,“作文志之”,并立了一塊橋碑。有趣的是,這塊橋碑卻是由永平縣令桂馥書寫。
岑毓英(1829—1889)為廣西西林人,清末大臣。在岑毓英到云南主政之前,霖雨橋已經(jīng)歷了上百年的風風雨雨,霖雨橋的名稱與岑毓英到黑龍?zhí)肚笥旰翢o關(guān)系。因此,有關(guān)霖雨橋的傳說不僅神奇,也很離奇。但這個離奇的傳說卻在石橋附近的村民中代代相傳。離奇的傳說,讓霖雨橋憑添了傳奇的色彩。霖雨橋的“奇”還體現(xiàn)在碑文的書寫上。由巡撫撰寫的碑文卻是一位縣令書寫。
桂馥(1736—1805),山東曲阜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990年)進士,他官位不高,但在書法上卻有很高造詣,被譽為“清代隸書第一人”云南不少古橋都立有橋碑,但像霖雨橋這樣由當時有名的書法大家書寫碑文的卻絕無僅有。1984年3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顧峰撰寫的《云南碑刻與書法》一書,對桂馥的《復修霖雨橋記》作了介紹,并給予很高評價。橋碑高2.5米,寬0.94米,隸書15行,每行36字。碑額“復修霖雨橋記”六字用的篆書。顧峰先生寫道:“《復修霖雨橋記》為嘉慶五年(1800年)五月所書,為桂馥晚年作品。用筆勁健沉著,端凝渾厚,字形稍帶方滿,但方而不倨,豐而不侈,頗少波磔,善于在平正中力求變化,橫直筆畫組織得較為嚴密,幾乎突破了行格界限,顯得博大莊嚴,雄健恣肆,有豪放開張之趣……”
桂馥的《復修霖雨橋記》在云南書法史上是難得的佳作,對云南交通史來說也是一件難得的歷史文物。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橋碑早已不知去向,現(xiàn)僅殘存碑記的局部拓片。顧峰的《云南碑刻與書法》一書,以及后來出版的《昆明市交通志》均僅刊登了橋碑的兩片局部拓片。
話又說回來,云南不少古橋都有相關(guān)的傳說,但傳說中的人物往往是菩薩、神仙,像霖雨橋這樣以真人特別是封疆大吏為主人公的傳說并不多見。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傳說也有它流傳的前因后果。明清年間,霖雨橋為嵩明、尋甸二州州官百姓往返昆明必經(jīng)之橋,同時也是昆明官府百姓到黑龍宮祈雨必經(jīng)之橋,橋兩岸為軍民屯墾之所。據(jù)史料記載,岑毓英無論主政滇省、黔省抑或閩臺,均表現(xiàn)出愛民如子的情懷。他有沒有親自到黑龍?zhí)肚笥隂]有見到相關(guān)記載,但他在擔任云南巡撫期間組織軍民抗擊洪災的事卻記入了歷史。清同治十年(1871年)五月,昆明發(fā)生特大洪水災害,岑毓英親自指揮軍隊救援受災百姓,而且“連日冒雨登城,督飭營員帶領(lǐng)船戶水手分處援救”。在經(jīng)費萬分支絀的情況下,他組織“分設(shè)粥廠賑濟災黎”,體現(xiàn)了愛護治下的親民情懷。流傳于民間的傳說,正是百姓對這種親民情懷的認同。
20世紀初年,有位法國人曾拍攝了一幅霖雨橋的照片。橋頭,居民的住房除三四幢略顯高大外,其余均低矮破舊,幾乎全是土墻、草頂?shù)拿┎菸荨7壳暗牟荻雅?,站著三五個穿著樸素的村民。橋上,一人騎著白馬,肩挎篾帽,緩緩走過。河道淤塞,只有中間一個橋孔可見流水。
百年過去,今天的霖雨橋早已不是昔日的霖雨橋。橋面鋪上了水泥混凝土,立起了漂亮的欄桿,只有橋墩仍保留著舊日模樣。霖雨橋變得漂亮了,但左看右看,總有一種山野村姑披上華麗披肩的感覺。橋旁再也見不到古老的村落,再也見不到一丘農(nóng)田,它們已完全被高樓所取代。昔日的羅丈村,以及周圍村莊那些以種田為生的農(nóng)民不再有田可耕,他們腳下的土地成了昆明的北市區(qū),他們也搖身一變,成了市民。但他們對霖雨橋的眷戀卻絲毫未減,每天,他們都會到霖雨橋頭盤龍江邊新修的亭子里唱昆明小調(diào),唱昆明花燈,向人們講述霖雨橋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