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有橋千座,最古當話龍門。這龍門,就是位于鐘山鄉(xiāng)仕廈村的龍門古橋。此橋位于仕廈的小溪之上,是一座單孔石拱,仰視宛如天然龍門的橋梁。龍門橋不大,全長不過9米,寬不過二米半,高不過4米,頗有江南女子嬌小玲瓏之美態(tài)。這座相傳建于宋代的古橋已經(jīng)擁有近千年的歷史了。
在當?shù)?,人們把龍門橋稱之為龍門大橋。一座區(qū)區(qū)9米長的橋梁,何以被稱之為大橋呢?這還牽涉到了此橋建筑之初的一段故事。在龍門橋橋拱的正中,有一個石雕半身雕像。關(guān)于此像的來歷,有人說是坐蓮觀音,保佑當?shù)匕傩盏囊环狡桨?。不過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龍門橋是蘇州一名趙氏寡婦捐銀千兩建造的。這個石像就是趙氏寡婦的像,人們?yōu)榱思o念她,將她的半身像雕于橋身中。
當年的鐘山,交通閉塞,經(jīng)濟落后。而仕廈村里識字的人也不多。因為人們盼望出“仕”,渴望筑“廈”,于是才將村名取為仕廈。當時盛行建寺筑庵。于是仕廈村人便集資興建了一座“合桃寺”。寺廟由一位德高望重趙姓僧人主持。因為寺廟初建,香火寥寥。為了振興寺廟,趙僧就四處化緣。一日,趙僧化緣到蘇州,偶見一大戶人家,便沿著莊園轉(zhuǎn)了一圈,見門前桃李成行,樹上累累果實壓彎了枝頭,頓時駐足,口中念道:“好景觀,好景觀,只是可惜……”門內(nèi)的管家聞言出門,正好聽到了趙僧的話語,也是一驚,便上前問道:“只是可惜什么,還請大師指點。”趙僧說到,“貧僧到此一游,見此地景色宜人,但居家卻人丁不旺啊。”聞聽此言,管家頓時大怒,欲上前教訓(xùn)趙僧。此時,一名婦人從后走出,詢問何事。管家道:“這和尚甚是無禮,出口損人。”“何故?”婦人向和尚問道。趙僧便道:“出家人慈悲為懷。貧僧路過此地,見此地景色宜人,但居家卻人丁不旺,便直言相告。”婦人聞言大驚,便延請趙僧到家中稍息片刻。原來,這戶人家也姓趙,家中良田萬畝,富甲一方。只可惜膝下無子。其夫也在年前英年早逝。眼下家中之事,都是由趙姓寡婦掌管。趙僧的一句“人丁不旺”,正中她的心頭之思。于是婦人便向趙僧討教良方。趙僧說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錢財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施主家中家財萬貫,何不厚善積德,濟世于民,做些惠及子孫的事情呢?貧僧家鄉(xiāng)位于富春江畔,屢遭水患,現(xiàn)欲建造一座18孔龍門大橋,造福于民,但銀兩頗缺。這是積德行善之舉,不知女施主意下如何?”這趙氏寡婦聞言心動,當即應(yīng)允:“造橋是千秋偉業(yè),惠及子孫的好事。我愿意捐助銀千兩,如何?趙僧頓時大喜,說:“千兩銀子足矣。為了讓女施主的善行流芳百世,筑橋時,當塑女施主半身像于橋中,并刻上大名。讓子孫后代銘記心中。”原來,趙僧見此戶人家桃李滿枝而無人摘取,猜測此家中必定子息不旺。沒想到卻給他猜了正著。
趙僧回到桐廬后,卻寢食難安。原來他答應(yīng)蘇州寡婦造一座18孔大橋,怎奈仕廈溪太小,溪寬不過三四米,根本無需18孔。如此一來豈不是要食言了,又該如何去應(yīng)對蘇州寡婦呢?左思右想之后,趙僧決定橋還是要造的,只不過不是原先說的18孔大橋,而只是沿仕廈小溪建造18座小橋,總數(shù)仍然是18孔,其中以龍門橋為主。橋中塑造一座半身像,遠望如觀音坐蓮,近觀則貌似蘇州寡婦,二者兼之。為了蒙混過關(guān),對外龍門橋則一律稱之為龍門大橋。此后,趙僧在鄉(xiāng)里大興土木,廣建石橋18孔,百姓廣受其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