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宋淳熙九年(1182),浙東大饑,時任浙東常平茶鹽使朱熹到嵊州(原嵊縣)賑災,順訪故友呂規(guī)叔(理學家),他們十分親熱地相遇于村口的一座橋上。因為有這一段舊友相遇的驚喜,并被廣泛流傳為佳話,后人為了紀念他們這一深情厚意,故稱這座橋為訪友橋。
訪友橋為三折邊石梁橋,全長11米,橋面長5.2米、橋?qū)?米,橋高4.2米,拱高3.85米,橋迎水面卷上刻有“訪友橋”三字。橋面上有彈石鋪成,十分自然,當朱熹看到這橋下流水清清,淙淙流瀉于山石之間,宛若佩玉叮當。朱熹聞聲,愛莫自驚,欣然在橋旁的巖石上題“石泉漱玉”四字,以作紀念。此橋現(xiàn)保存完好,作為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重點保護對象以留后人。
朱熹以為這里景色宜人,風景秀美,地勢平緩,物產(chǎn)富裕,還特地到呂規(guī)叔創(chuàng)辦的鹿門書院去講學,傳授知識。鹿門書院雖不像現(xiàn)代學校這樣漂亮和規(guī)范,卻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高二層,下層為古石臺基,中有天井,東為更樓,西為鹿門書院,南北兩邊都有拱卷門通道,北門上有朱熹題寫的“貴門”兩字。呂規(guī)叔在白宅墅筑有別墅,親自為學生授課。目前,為弘揚別孔學,仍有一些小學生,穿上宋時服裝,扮作古代學者作孔學在此就讀,書聲朗朗中似乎讓人回到了久遠的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