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
橋梁建筑,歷史悠久,成就卓越。數(shù)千年來,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土、木、石、磚、藤、鐵等建筑
材料,建造了數(shù)以百萬計、類型眾多、構造新穎的橋梁,點綴著祖國的江山,增添了壯麗色彩。
黃河兩岸古都首府眾多,物資運輸多賴騾馬大車、手推板車,故以平坦宏偉的石
拱橋和石梁橋居多;東南水鄉(xiāng),河流縱橫,湖沼棋布,運輸以舟船為主,所以遍布著駝峰隆起的石
拱橋;西北、西南,峰巒層疊,谷深崖陡,難以砌筑橋墩,因而多用藤、竹、木等
材料建造索吊橋和伸臂木梁橋;閩中南、粵東等地,質地堅硬的花崗石滿山遍野,歷代所建石梁橋比比皆是;云南傣族等地區(qū),竹林豐富,獨具一格的竹芭橋、竹梁橋、竹吊橋,至今尚存。
我國古橋不僅藝術造型上有高度的成就,表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風格;而且在建橋理論、構造處理、平面布局以及施工方法上都有不少獨特創(chuàng)造。在十二世紀前一直處在
世界橋梁的領先地位,為世界工程界所重視。如元朝時在我國做過二十多年官吏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對北京的盧溝橋以及杭州市的橋梁作了詳細的記述,認為世界上可能沒有任何
其它橋梁可以與盧溝橋相比擬,使歐洲開始矚目中國橋梁。1577年某個葡萄牙人自中國回國后也講過,福建閩中大石橋數(shù)量多,石梁大,雕琢精美,并對江西贛縣浮橋倍加贊賞,說“全世界建筑工人應數(shù)中國第一”。沙皇彼得一世曾委托斯巴薩列使團于1675年五月來華時,請求中國派
橋梁專家到俄羅斯去傳授建橋技術。最近,世界著名的科學技術史專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教授,在他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中國古代橋梁“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fā)展,造了一系列巨大板梁橋,特別是福建省,在中國其他地方或國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他們相比的”。這些橋梁“幾乎每座都是非常美觀的”,“是合理與浪漫的巧妙結合”。他還認為歐洲十四世紀開始采用的較半圓形拱先進的弓形石
拱橋,是從中國傳到歐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