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通仙橋,俗稱東關(guān)橋,位于福建省永春東關(guān)鎮(zhèn),是一座長廊屋蓋石木結(jié)構(gòu)的梁式風雨橋。
修建歷程
通仙橋始建于南宋時期,每個朝代都有修葺。南宋時此橋為敞天的,到明朝中期才加蓋橋屋。現(xiàn)存木橋為清光緒元年(1875)重建,1929年進行過修整。
清光緒年間,知州翁學(xué)本重修,未竣工即毀于火,翁也他調(diào)。三年后,他又來此復(fù)任,乃將橋修復(fù)。因民間流傳桃谷可通仙,故名“通仙橋”。橋上 “古通仙橋” 匾額,字跡古樸蒼勁,即為翁所題。
橋梁結(jié)構(gòu)
通仙橋長85米,寬4.7米,2臺4墩5 孔,最大跨徑17.5米。該橋以青花崗巖石條交錯疊成船形橋墩,大松木作臥樁基礎(chǔ),稱“睡木沉基”,枯水期水清木現(xiàn)。
橋墩上鋪巨石2層,后架大梁,每孔22根,梁上的橋板,護欄,柱檁雨蓬、屋蓋均為木結(jié)構(gòu)。橋屋用小青瓦鋪面,青磚砌脊,橋中墩辟有壁龕,供奉觀音佛像。
木梁橋上造橋屋,既可供人們借此歇腳避雨,又可增強橋梁的穩(wěn)定性,并防止雨水直接滲入導(dǎo)致木梁腐爛,有實用、堅固、美觀的效果。
橋里外全是紅漆的,每間橋屋的橫間上都有一幅畫,畫著一些古代的傳說,有哪吒鬧海,有沉香救母,還有嫦娥奔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