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廣東交通集團發(fā)布消息稱,為期5天的深中通道橋梁荷載試驗結束,橋梁工程順利通過“大考”,朝著今年6月具備通車條件又邁進關鍵一步。
其中,17日晚在主跨1666米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上的試驗,是世界首次在全離岸海中超大跨徑懸索橋上完成的荷載試驗。經過136輛總重約5000噸的大貨車組的“考官”載荷測試,這座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順利過關。
為何選“夜考”?
深中通道橋梁工程總長約17公里,包括伶仃洋大橋(懸索橋)、中山大橋(斜拉橋)和非通航孔引橋。荷載試驗是橋梁通車前的“全身體檢”,分為靜載試驗和動載試驗,目的是科學評估往后每天幾萬輛汽車經過對橋梁產生的影響。
為何“考試”選在夜間?廣東交通集團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工程師陳煥勇解釋,荷載試驗選擇在風力小、溫度恒定、臨時通行車輛少的夜間21時至次日凌晨6時間實施,可將干擾因素影響降至最低。
具體怎么“考”?
以世界首次在全離岸海中超大跨徑懸索橋上完成的荷載試驗為例,伶仃洋大橋靜載試驗中最大加載工況,是由136輛總重約5000噸的大貨車分批上橋,以17行×8列的方陣停放在橋面預先劃定的停靠點,進行分級加載。工程師實測主梁、主塔、主纜和吊索的位移和應變,并與理論值進行比較,從而評估橋梁工作性能。
在伶仃洋大橋動載無障礙行車試驗中,工程師安排兩輛滿載共70噸、相當于約45輛小汽車重量的載重卡車,以每小時10至60公里不等的時速在大橋上勻速行駛。通過傳感器,工程師測試結構在行車荷載作用下的動力反應,分析得到橋梁的沖擊系數。
陳煥勇解釋,此次橋梁荷載試驗采用多手段相互驗證,并首次引入類似于人體檢所用的CT機的健康監(jiān)測系統(tǒng)作為參考。“在主梁位移測試中,同時采用全站儀、連通管和串并聯(lián)相機3套系統(tǒng)進行數據采集、分析和對比,精度可達毫米級。”
“考”得怎么樣?
“深中通道橋梁工程不僅通過‘體檢’,還在‘體能達標測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廣東交通集團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姚志安表示。從目前掌握的數據來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中山大橋、非通航孔引橋的實測值均小于理論值,且大部分指標富余較大。
目前,深中通道的機電、交安、路面、房建附屬等工程正全力推進,為6月具備通車條件沖刺。項目建成通車后,深圳至中山的車程將從目前的約2小時大幅縮短至30分鐘內。記者王丹陽,通訊員粵交集宣、岳路建、沈仲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