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憑借改革、開放、創(chuàng)新的澎湃動力,從一個相對落后的農業(yè)省崛起成為第一經濟大省。其間涌現出一大批銳意改革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探索的時代先鋒和杰出人物。近期,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聯合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推出“奮進新時代 謳歌創(chuàng)業(yè)者——廣東改革開放親歷者說”全媒體報道,深入采訪全國、省、市、縣(區(qū))四級政協委員中的代表人物,講述他們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的奮斗歷程,弘揚廣東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激發(f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
61歲的蘇權科一直在跨越。青年時,他從西北農村考入大學,隨后攻讀碩士研究生,一步步走出黃土高原。后來,他的人生與大橋緊密相連,九江大橋、汕頭海灣大橋、臺山鎮(zhèn)海灣大橋等橋梁都有他奮斗的身影。蘇權科最自豪的“作品”,是那座由他參與籌備、建設、運營的“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港珠澳大橋。
看著橋梁由最初只能橫跨江中沙洲,到如今“飛架”港珠澳三地,蘇權科幾乎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橋梁建設發(fā)展的全過程。瞄準交通強國目標,他帶領團隊破解了一個個世界級難題,創(chuàng)出橋梁界的中國標準。
2018年是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年,也是蘇權科作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盡責的開局之年。2022年,蘇權科政協委員履職屆滿,赴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擔任跨海工程與綜合交通研究所首席工程師。從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到教書匠,他再度實現身份跨越。對此,蘇權科坦言:“跨越山海容易,跨越自我很難。”
“我做事比較執(zhí)拗,認準了就‘一根筋’”
南方+:您是如何與橋梁建設結緣的?在此過程中,又是什么讓您堅定以此作為人生志業(yè)?
蘇權科:跨入這行,我算是誤打誤撞。1978年,我讀高一,一門心思想造飛機,高考想考西北工業(yè)大學,但成績差了點。考研的時候也是因為成績,被調劑到橋梁與隧道專業(yè)。
一開始,我并不喜歡這行,但有兩件事改變了我的認知。第一件事是研究生入學的時候,我們當時的副院長上臺講話說:“中國要發(fā)展經濟,必先建設交通;要修建高速公路,就必定會跨越山谷、跨越河流,你們將大有可為。”我聽了后很振奮。
第二件事發(fā)生在畢業(yè)分配的時候。當時我面臨兩個選擇:留在西安,或者去廣東。當時,我聽說廣東要建廣深珠高速公路、虎門大橋,還計劃修建伶仃洋大橋。廣東水網密布,去那里“用武之地”顯然更大。后來,我在橋梁建設領域越鉆研越深入,越深入越來勁。西北人做事比較執(zhí)拗,認準了這件事,我就“一根筋”干下去了。
南方+:您經歷了改革開放后中國橋梁建設發(fā)展最迅猛的階段,回顧這段過往,您有哪些感悟?
蘇權科:在橋梁建設的諸多領域,我們都曾處于無技術、無材料、無人才的窘迫境地。上世紀80年代大面積建橋時,許多施工隊伍沒有經驗,就拿土辦法建。
如今,我們的材料生產能力、裝備生產能力、設計能力和產業(yè)工人的技術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就拿港珠澳大橋來說,我們采用工廠化、大型化、標準化、裝配化的方式施工,大橋的梁、墩子樁、隧道等都在工廠完成預制后,現場利用大型設備進行吊裝對接,完成了橋梁建設高品質、保護環(huán)境、安全施工等目標,這在幾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
“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創(chuàng)新,是逼出來的”
南方+:回想港珠澳大橋的籌備、建設和運營過程,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
蘇權科:2008年冬天,我們在北京邀請了一批外國專家,就建設港珠澳大橋進行論證。當時有專家提出兩個問題:第一,你們要在伶仃洋海底挖近50米的深槽,但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挖泥船只能挖到36米,你們能做到嗎?第二,這座大橋需要120年的使用壽命,中國有這個設計標準和施工規(guī)范嗎?這兩個問題,把我們問得啞口無言。
從北京回來后,我就開始帶領團隊制作港珠澳大橋的科研規(guī)劃。我們具備哪些材料、裝備和技術,又缺少哪些,缺少了我們該怎么辦?在規(guī)劃里一項項地列明問題,逐個開始試驗、攻關。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創(chuàng)新就這么逼出來了。
南方+:作為粵港澳三地硬聯通的關鍵設施,您認為港珠澳大橋在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中,將發(fā)揮哪些積極作用?
蘇權科:港珠澳大橋最大的作用就是促進硬聯通,在此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qū)的產業(yè)布局也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例如不少公司將研發(fā)環(huán)節(jié)設置在香港,將生產環(huán)節(jié)放在珠海,將倉儲環(huán)節(jié)放在江門等。在此過程中,“一小時工作圈”逐步形成,粵港澳三地理念對接、規(guī)則對接和標準對接的步伐也會越來越快,將極大推進粵港澳大灣區(qū)的融合發(fā)展。
南方+:在您看來,基礎設施在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廣東應如何充分發(fā)揮基礎設施優(yōu)勢?
蘇權科:以港珠澳大橋為例,作為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港珠澳大橋能夠充分發(fā)揮新基建的標桿作用。例如目前在大橋上應用的傳感、通信、計算和分析設備,這些與新基建相關的硬件、軟件都可以通過港珠澳大橋的探索實踐,反哺至其他基礎設施的設計和施工環(huán)節(jié),并在實踐中持續(xù)補充完善,實現良性循環(huán)。這將有助于整體提高粵港澳大灣區(qū)基礎設施集群的建設水平。
“中國的交通強國建設,一定會走在世界前列”
南方+:港珠澳大橋全線通車后,您說自己使命未竟,還要發(fā)揮好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和人才團隊的外溢效應。對此您有哪些計劃?
蘇權科:在大橋維護方面,我們探索引入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建設智能化集成平臺,進行人員培訓和設施研究等;在標準化建設方面,我們已經形成4本行業(yè)標準、3本團體標準,還有一些并入了國家標準。
2022年,我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任教,就粵港澳大灣區(qū)的跨海工程、海上造地工程、海上人居工程、智能交通等開展研究,希望能夠更好地運用港珠澳大橋的一系列成果。
跨越山海容易,跨越自我很難。從工程師到教師,技術成果如何與產業(yè)實現對接?工程師思維如何向學術思維轉換?這些都需要我和團隊進一步摸索,盡快地適應這份新工作。
南方+:2018年是港珠澳大橋開通運營之年,也是您作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盡責的第一年。這5年里,您在政協履職方面有哪些感悟和成效?
蘇權科:在同屆委員中,有許多是來自教育界、科技界的“大牛”,通過與他們的溝通交流,極大地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對國際、國家和本行業(yè)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履職期間,我重點從本職工作出發(fā)提出意見建議。在建設和運營港珠澳大橋過程中發(fā)現和解決的問題,都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以及三地協同創(chuàng)新提供經驗和借鑒。除此之外,我還就如何完善重大基礎設施的前期論證、加強基礎設施的完全保障等提出相應意見。
南方+:對新一代“造橋人”,您有哪些寄語?
蘇權科:現在,我們迫切需要通過增強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造更“聰明”、更“智慧”的橋。這不僅意味著橋梁的品質要好,還要與未來的智慧交通相對接。
因此,除了學習修建路橋,未來的“造橋人”還要學習計算機、先進材料等專業(yè)。同時,全國、全世界還有幾十座海峽、海溝等著他們跨越。年輕人要在這方面多做點工作,我相信我們的交通強國建設,一定會扎扎實實走在世界前列。
口述時間:2023年10月23日
口述地點: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南方+記者 陳嶸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