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原在幕府山,唐代移到“老白下”大中橋原名“白下橋”,多篇唐宋名詩有描繪
2016-03-16
唐代詩人王勃似乎總是在送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薛華、重別薛華、秋江送別二首、秋日別王長史、羈游餞別……再到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白下驛餞唐少府》。白下驛在南京,是唐宋時文人之間迎來送往的場所,除了王勃,李白在此居住過、王安石在這里送走了蘇軾……然而時過境遷,古跡早已不存,那么白下驛在哪兒呢?
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丁子
實習(xí)生賀景璇
揚子晚報記者張可文/攝
【名篇佳句】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xiāng)路隔風(fēng)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白下驛餞唐少府》
唐·王勃
【淵源典故】“白下”是南京的故名之一,最早出現(xiàn)于六朝時期。當(dāng)時,幕府山以盛產(chǎn)白云石著稱,所以又被稱作“白石山”“白土山”。山下坡地被稱為白下陂。東晉咸和三年(公元328年),歷陽內(nèi)史蘇峻以討中書令庾亮為名,舉兵攻向南京。當(dāng)時的晉荊州刺史陶侃率軍反攻,接受監(jiān)軍部將李根建議,在白下陂筑白石壘,并派庾亮率兵二千人駐守在此。
唐代時,州、縣名稱變化頻繁,白石山下的故壘逐漸荒廢。貞觀七年,移白下縣于青溪上的上春橋(今秦淮區(qū)大中橋)畔,上春橋更名為“白下橋”,縣城城東門變?yōu)榘紫麻T。旁邊的寺廟和驛亭也分別更名為白下寺和白下亭。白下門與白下亭,隔河相對。芳草連天,垂柳依依。白下亭在唐代為送往迎來,飲酒餞別之所。與金陵有著深刻羈絆的李白曾經(jīng)在這里住過一段日子。他說“驛亭三楊村,正當(dāng)白下門。”他在離開之后還說“小子別金陵,來自白下亭?!倍鞔鷧情T畫家文徵明的從侄文伯仁將它精心繪入了《金陵十八景冊》之中。
王勃似乎總是在送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薛華、重別薛華、秋江送別二首、秋日別王長史、羈游餞別……再到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白下驛餞唐少府》。王勃是個天才,據(jù)《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yīng)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然而天妒英才,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6歲。
王勃的賦是初唐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標(biāo)志著初唐賦體的繁榮。而王勃的詩歌在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fēng)尚時,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尤其是送別詩,波瀾壯闊,王勃自被從沛王府中趕出去,便開始了曲折的生涯。既懷抱希望又充滿迷茫地在世間游歷。這首小詩,在王勃的送別詩中,不算是翹楚??墒瞧渲械那檎嬉馇凶屓藙尤?。他們是患難之交,患難的朋友間,總是情深意重。
【今日探訪】
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龍蟠路西側(cè),連接大光路與建康路和白下路的大中橋,現(xiàn)在是南京城南的一處交通要道,橋墩還是歷史原物,而且橋下河道也依舊是六朝時延續(xù)下來的青溪。如今,大橋幾經(jīng)拓寬,已成交通要道,連接著城東干道,為城南主出口。橋下,清澈河水流淌,兩岸垂柳映青溪,一片蔥蘢景色,附近市民在河邊小徑悠閑地散步,曬著太陽。
宋朝建康府城仍沿南唐舊制,白下橋和白下亭仍在。王安石罷相后,居住在半山園,從東門入城,必經(jīng)白下橋和白下亭,曾寫過“門前秋水可揚舲,有意西尋白下亭”,王安石接蘇東坡來金陵游鐘山后,他曾在白下橋為蘇東坡餞行,賦詩:“窮源莫過青溪口,送客每經(jīng)白下橋”。亭邊還建有白下寺,上面匾額為宋朝名臣寇準(zhǔn)所書。不過,白下亭卻已經(jīng)在歷史的長流中化作煙塵,而明清時期擴建過又一度香火鼎盛的白下寺今天也已不存。
為什么白下橋改名“大中橋”呢?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被清軍占領(lǐng)后,隆武政權(quán)的武英殿大學(xué)士黃道周,在江西婺源時與清軍作戰(zhàn)被俘,被押解到南京白下橋畔處決。為紀(jì)念黃道周,南京人曾將白下橋名改為大忠,后為了掩人耳目,又改為大中橋。
大圖:大中橋原名白下橋,既是唐宋詩人迎來送往之地,也是抗清英雄就義之地。
小圖:今天的白下路。
作者:張可本文來源:新華報業(yè)網(wǎng)-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