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檢查三萬多個螺栓測量時需彎腰下蹲近200次
齊魯晚報記者宋磊通訊員陳續(xù)榮
在濟南城北,南依大壩,北枕鵲山的蜿蜒黃河之上,屹立著一座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的鐵路大橋,不論是戰(zhàn)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總是有人在守衛(wèi)鐵路大橋的安全。
現(xiàn)在,在這座濼口黃河鐵路上,每天中午利用“天窗”時間,一群鐵路工人正拿著錘子、扳子、鉗子……在大橋之上緊鑼密鼓地檢修著,只為保護這座橋和列車運行的安全。
曾有烈士為保護大橋壯烈犧牲
每當提及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很多老濟南都會津津樂道,因為這座鋼梁橋歷史久遠,保持著多項亞洲之最。它始建于1908年,1912年建成通車,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在黃河上承擔鐵路運輸任務的百年老橋。歷經百年,承載著諸多歷史印記,曾先后四次被炸,戰(zhàn)爭的彈痕依稀可見,但至今仍屹立不倒。
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早在1977年就被山東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這座黃河鐵路大橋又被國務院列定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大橋北頭,還屹立著一座紀念碑,這是為了紀念在1967年為保護大橋和列車安全的王士棟烈士。1967年,年僅21歲的護橋戰(zhàn)士王士棟為了旅客列車的安全不顧個人安危,在大橋上冒死搶險,壯烈犧牲。鐵路大橋之所以能夠歷經百年而不跨,就是與這一代代守護大橋的鐵路人息息相關。
據了解,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原為老津浦鐵路服務,后成為京滬鐵路既有線的一部分,再后來京滬鐵路改線曹家圈大橋后,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又成了邯濟鐵路的一部分,現(xiàn)在每天有28趟旅客列車從橋上經過。
因其重要的戰(zhàn)略要塞地位,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曾一度有武警戰(zhàn)士守衛(wèi),為的就是防止有人破壞鐵路線路,保護鐵路大橋和途經旅客列車的安全。
每天利用“天窗”為大橋“聽診”
2日中午11:40分,隨著鐵路維修“天窗”的到來,濟南工務段濼口大橋養(yǎng)護工區(qū)的工人們就來到了這座橫跨黃河的鐵路大橋上。一行六人在工長李福生的帶領下,輕車熟路地檢查著大橋的各處連接部件和鋼軌狀態(tài)。春運即將結束,全國“兩會”即將到來,為了保證鐵路運輸安全,這群護橋人每天都要來大橋巡檢一次,擰緊螺栓,衡量鋼軌軌距,看看鋼軌狀態(tài)。
這一代的大橋守護人就是在工長李福生帶領下的22位工人,為保證大橋鐵路運輸安全,他們日夜守護在大橋邊。馬上年滿五十歲的李福生對記者說:“春運這些天,鐵路客貨運十分繁忙,同時為了迎接‘兩會’到來,我們每天在大橋上檢查維修一次,全力保證大橋安全。”
走在大橋上時,雖然黃河水流并不湍急,但是往下看時卻倍感眩暈,再加上橋上的疾風,吹得人一陣戰(zhàn)栗。李福生說:“我們這些老伙計都習慣了,在去年大學生分配來之前,我們平均年齡47歲,最少的也在橋上干了二十多年了!”看到李福生工長認真檢查線路狀態(tài)的眼神,很難想象,他去年春節(jié)期間被查出胃癌,胃部切除三分之二后,休息了僅僅28天后就回到了鐵路崗位上。
每日巡檢大橋都需要干些什么呢?李工長如數家珍地說:“這座大橋長1235米,有3627根枕木,平均每根枕木有10個螺栓。我們就順著一邊鋼軌檢查過去,再順著另一邊檢查回來,每隔1米左右用道尺檢查鋼軌軌距尺寸。”記者粗略地計算了一下,他們要檢查三萬多個螺栓,測量時需彎腰下蹲近二百次,看著李福生微弓的背影和工人們黝黑的皮膚,這些都是對他們平常工作最好的印證。
從這些鐵路工人們工作時細致認真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們對大橋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用他們的話來說:“我們對這座橋梁不只是進行維修保養(yǎng),而是把它看成一位老朋友來呵護、照顧。”
作者:宋磊本文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