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古建筑,讓文脈延續(xù)
2012-07-26 來源:衢州晚報
這位姓樓的耄耋老人,一生都在與“樓”打交道。作為新中國培育的第一批建筑人才,他在清華讀書時,就參與了許多重大建設項目的設計,其中就包括了清華校園;因為新中國的建設急需培養(yǎng)人才,1953年提前畢業(yè)的他選擇了留校工作;改革開放后,他與陳志華、李秋香等教授一道,帶領著建筑學院鄉(xiāng)土建筑研究小組的200余名學生,對中國13個省份、100余個不同類型的村鎮(zhèn)進行搶救性調查,用3000余張建筑測繪圖紙和40余部關于鄉(xiāng)土聚落的研究報告,記述了中國鄉(xiāng)土建筑的演變歷史。
他便是樓慶西教授,梁思成先生的學生兼助理,原清華大學古建筑研究所所長。盛夏,樓教授在清華大學的寓所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最憶梁思成的嚴謹學風
記者:您記得第一次見梁思成先生是什么時候嗎?
樓慶西:記得,非常難忘。那是在1949年10月2日的晚上,前一天我們剛參加完開國大典。梁先生告訴我們,9月時他剛參加了新政協(xié)第一次全體會議,昨天還受邀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禮。他說看到五星紅旗升起時,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梁先生說,我們趕上一個好時代,鼓勵大家要好好學習,要一輩子為人民服務。那次接見時間雖然很短,但終身難忘。
記者:梁先生在您的印象里是一個怎樣的人?
樓慶西:首先他非常愛國,可能也是受父親梁啟超的影響吧。他回憶,小時候父親經常在晚上給他們講授傳統(tǒng)文化和古代民族英雄的事跡。即便是出了車禍在醫(yī)院治療,父親還要他在病床上溫習《論語》、《孟子》、《左傳》、《戰(zhàn)國策》等國學經典。我們經??匆娏合壬鷮懹⑽奈恼拢f要讓西方認識中國。其次,他是個相當細致嚴謹的人。他教導我們學什么都要“眼高手高”。比如你看一條線是不是橫平豎直,不能用尺子量,憑眼力就能分辨出一毫米的差別,他就是那么做,也是這么要求我們的。梁先生總說,建筑不是你說話說出來的,不是你畫畫畫出來的,是一磚一瓦蓋出來的,你圖紙上錯了一厘米,在現(xiàn)實里頭可能就錯了一米,所以學工程的,尤其是學建筑的,一定要嚴謹,這個學風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是受用一輩子的。
-古建筑是文脈的延續(xù)
記者:梁先生為了保護北京古建筑奉獻了很多,據說當時北京城墻被拆他是最痛心的,您也是同樣的感受吧?
樓慶西:是的,當時是先拆牌樓,再拆城墻,最后拆城樓的。1957年北京要拆最后兩個城門——崇文門和西直門時,梁先生流著淚要去找周總理。要知道,解放北京前,就是梁先生把北京城里的重點文物在軍事地圖上標示出來,并得到毛主席支持的。盡管我們也與梁先生一起四處呼吁保護城墻,可還是沒能阻擋被拆的命運,也挺遺憾的。后來北京整個古城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正因為城墻被拆這個致命傷,導致其不可能實現(xiàn)。2004年,北京復建了最南端的永定門,但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即使是復建了也是假的。
記者:在您看來,建筑在中國文化中是怎樣一個位置?
樓慶西:它是歷史的載體,是我們文脈的延續(xù)。天安門是個皇城大門,可以說是封建主義的象征,但它為什么又上了我們的國徽?因為一系列的歷史事件都是圍繞著它展開的。它記載了明清24位皇帝的盛衰榮辱,見證了1900年八國聯(lián)軍的強占紫禁城,目睹了1919年,“五四”運動的發(fā)起,記錄了1935年,“一二·九”運動,促進了抗日運動的發(fā)展,更親歷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人們看到天安門就會想起一段段歷史。封建主義、半殖民主義、新民主主義一直到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以來一直是這樣。記載了那么多的歷史大事,因此就成為共和國的象征。
-古村落比故宮更難保護
記者:為什么近年來您會選擇研究農村的建筑?
樓慶西:首先要認識“鄉(xiāng)土環(huán)境”、“鄉(xiāng)土文化景觀”這個概念,祠堂、寺廟、住宅、橋梁、商店等,完整地記錄了長期封建社會農耕社會的形態(tài)。因此要認識農耕文化,就必須去農村了解,從古村落的建筑、布局、村民的生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全方面感受。
記者:是不是意味著古村落的保護比較容易一些?
樓慶西:恰恰相反,我認為保護古村落比保護故宮還難。故宮的價值大家都知道,但“鄉(xiāng)土民居”的價值不一定知道。
記者:古村落面臨最大的威脅是什么?
樓慶西:最怕的就是被拆了,而且是老百姓主動將老房子拆掉。這可以看做是現(xiàn)代文明生活與古村落的一種沖突吧。我們看來,木雕、石雕、青石小巷、粉墻黛瓦都很美,可是老房子畢竟不是頤和園、故宮,而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對于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老房子已經不能滿足生活的需求了,即使好看也并不實用。考慮到通風,他們會把精美的窗花去掉換成不銹鋼窗;考慮到防盜,他們會把木門換成鐵門,還會把天井封掉;考慮到更大的居住空間,他們會把整個房子拆掉重建小高樓。
記者:是不是經濟發(fā)展較慢的地區(qū)古建筑保存得更好?
樓慶西:的確如此,越富裕的地區(qū)消失得越快。譬如衢州為什么能評上歷史文化名城而溫州不能?因為評選要求至少有兩個古建筑保護區(qū),衢州發(fā)展慢一些,還能找到一個北門街區(qū),一個水亭門街區(qū)有較多古建筑;而溫州已經拆得只剩下零星的古建筑,連不成片了。像我們調查去得較多的皖南、浙西地區(qū),相對于沿海地區(qū)來說發(fā)展較慢的。
記者:你們的調查工作一般會做哪些?一般一處要多久?
樓慶西:最快也要一年。因為要從歷史入手,首先我們要找到族譜與方志里關于這個村歷史的記載,了解整個村的發(fā)展,這是比較辛苦的活兒。接著我們要對整個村進行測繪,再將村中重要或者典型的建筑畫下來,還要制定保護方案。因為我們只有4位老師,力量很有限。不過每到一處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讓我們感到驚艷。
-保護不能只為了賺錢
記者:您回衢州做過調查嗎?我們這一帶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樓慶西:到江山廿八都和龍游的一些村落調查過。我們這邊是典型的南方建筑特色,有天井,是區(qū)別于北方大四合院式的“小四合院”。這與我們的地理、氣候、經濟發(fā)展息息相關。
記者:能談談您對廿八都的感受嗎?
樓慶西:這是個典型商業(yè)集鎮(zhèn),鎮(zhèn)上的商用建筑非常多。我覺得有一點非常好,就是原來的百姓都生活在鎮(zhèn)里,并沒有像一些旅游景點一樣將百姓遷出,成了一個徒有古建筑的“空殼”,而且環(huán)境保護也做得很好。
記者:您在調查中有沒有遇到一些過度開發(fā)而整改的?
樓慶西:有!武義的郭洞村就是典型。某段時間內為了發(fā)展農家樂,飯店開得到處都是,污染了水源和空氣,有些商家甚至破壞建筑的面貌,我們用了五年的時間,不斷與當地政府協(xié)商,最終得到了整改。我覺得主管部門思想必須明確,保護與開發(fā)里,保護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即使是開發(fā)旅游賺到的錢也應該投入繼續(xù)保護中。有些地方將古村落承包給私營公司,結果只知道賺錢不知道保護,破壞非常大。我們呼吁大家多去做一些監(jiān)督。
記者:那您認為中國那么多的古村落都應該保護嗎?
樓慶西:這個不現(xiàn)實,我們有60萬個行政村啊,而且情況差異很大。我認為整體面貌比較完整的可以將整個村保護起來,有些不協(xié)調的建筑可以進行改建或者拆除,重新規(guī)劃土地用以新建建筑;整體面貌不完整的,仍可以將祠堂、橋梁、寺廟、典型的民居進行線性保護,并復建一些重要建筑;即將消失的古村落,我們要做搶救性保護工作,可以將已經破壞的重要建筑進行異地重建。當然,還有一種就是像北京的前門大街,杭州的南宋御街一樣,已經沒有什么古建筑了,我們可以對建筑整體的風格進行統(tǒng)一設計,讓它反映整個歷史的變遷。